锻造温度范围是指始锻温度到终锻温度见得一段温度区间。
1、确定原则确定钢的锻造温度范围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金属有较高的塑性和较小的变形抗
力,并得到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锻造温度范围应尽可能宽一些,以减少锻造火次,提高生产效率。
(1)坯料在锻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塑性和较低的变形抗力
(2)锻件具有良好的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
(3)减少加热火次,节约燃料,提高生产率。
2、基本方法确定钢的锻造温度范围的基本方法是以铁碳状态图为基础,参照塑性图、变
形抗力图、再结晶图,以塑性、变形抗力和保证锻件质量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确定锻造温度范围,并通过各种实验和生产时间来进行验证、修改。
如下图
加热毛坯的大小、运送毛坯的方法及机械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加热炉与锻压设备间距的不一样,毛坯有几摄氏度到几十摄氏度的温降,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应尽可能减少毛坯的温降。
始锻温度高,变形抗力减小,锻压设备的吨位或压力可以小些。
但加热温度过高,接近熔点,会出现过烧现象。
如果金属加热的最高温度略低于过烧的温度,但加热的时间长,则会出现过热现象。
因此,最高加热温度应低于过热温度。
钢的过烧温度约比熔点低100~150℃,过热温度又比过烧温度低约50℃,所以最高加热温度应比熔点低150~200℃。
例如,低碳钢的熔点在1500℃左右,最高加热温度可取1300℃。
高碳钢因含碳量增加,熔点降低。
合金钢因合金元素的成分或含量增加,其熔点也随之降低。
所以始锻温度也应相应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