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整体教学设计
(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所属系部:
制定人:
合作人:
制定时间: 2014年7月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各级各类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基本素养的一门课程。
1.岗位分析(学前教育专业)
初次就业:普通幼儿教师
二次晋升:班主任幼儿教师、园教学能手,业后3-5年。
未来发展:学科组长、县市省教学能手,业后8-10年。
2.普通幼儿教师工作流程(见课件)
3.普通幼儿教师工岗位需求
知识需求:幼儿心理学知识,幼儿教育学知识,幼儿生理学知识幼儿六大领域教育活动知识。
能力需求:.唱、跳、画等专业能力,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能力,掌握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保育保健能力,与同事、家长合作沟通的能力。
素质需求: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素质,尤其要对幼儿充满爱心,较强的团队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
4.与普通高校、中职、培训班课程异同:与普通高校相比,对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做较高要求,更侧重于践行能力的提高;与中职相比,中职不开设此课程,相关理论分散在政治课的有关教材中,且不系统,较浅显;与培训班相比,不仅仅是学习某一职业的道德与相关法律。
如: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有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目标
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学生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2.能力目标
(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
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3.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
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4.素质目标
(1)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与应变能力;
(3)养成学生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人生态。
(4)培养收集分析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5)通过小组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四、课程进程表
五、第一次课设计(面向全课,力争体验)。
(1)教师自我介绍。
(2)展示课程总体目标,告知课程进程安排,说明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如: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分数分配、记分方法。
(3)按照合作学习理论划分好项目小组。
(4)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程度和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从而教学中更好适用学生学习的需要。
(5)通过案例阐明本课程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爱好和兴趣。
最后一次课设计(面向全课,高水平总结)。
(1)总结座谈,学生发言:通过本学期本课程的学习,在哪些方面获得提升,有哪些感悟,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改正。
(2)修正自己的爱情宣言、人生宣言及各种规划,自己整理成册。
(3)教师总结:
六、考核方案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不能完全等同于一项专业技能的考核(如:会不会看图纸加工零件等,很容易准确考核)。
它的考核存在很大的困难,但作为一门课程,也必须进行科学化的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单项考核与多元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考核的份量,既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鉴别思考深度,也重视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考核学生的日常
行为规范情况。
平时表现成绩20%,任务考核40%,期末考试40%。
其中,平时表现考核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情况。
每旷课一次扣5分,学期旷课累计3次,取消考核资格;迟到或早退1次,扣2分;每请假1节课扣1分。
课堂听课情况,根据课堂表现(是否认真听课、记笔记,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是否存在课堂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做出标注,综合评定。
任务考核:40分,划分为任务表现(10分)和任务结果(30分)。
任务表现分由组长对组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贡献做出评定。
任务结果由老师做出评定。
在一个任务完成后,组长整理成电子文档,发给教师,打分后返给组长。
组长负责记录整理汇总。
七、教学材料
(一)主要音像类: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学习平台()
2.《走进高校第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辅导资料》
中央党校求索音像出版社,2014年1月 .(6DVD)
3.《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2007第一届---2013年第四届)
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2002—2014年)
4.《百年中国》纪录片
5.《建国大业》电影
6.《我的中国心》歌曲
7.《钱学森》《邓稼先》等纪录片
8.《两弹一星》记录片
9.《今日说法》()
10.《社会与法》()
11.央视《文明天下》媒体行动
(二)主要文本类
1.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级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金雁等编著:《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导学》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用书,刘树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戴艳军、杨慧民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及分析》,祖嘉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陈金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7. 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2002年—2014年)
8. 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
9. 奚建华,思想道德修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 《伦理学》,罗国杰,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 罗国杰等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浦卫忠、李素菊等,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3.刘书林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八、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本课程设计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突出职业道德训练;渗透职
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达到为学院各专业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在坚持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不动摇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重整组合成五大模块的内容,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服务专业,突出职业道德素质等现代公民素养的培育,适应新时期高职就业的需要,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九、本课程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