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奇瑞与捷豹路虎的战略联盟

奇瑞与捷豹路虎的战略联盟

捷豹路虎与奇 瑞的战略联盟 分析
组员:王超 陈帆 徐涛 王立豆
捷豹路虎&奇瑞
捷豹路虎寻求奇瑞的 动因
奇瑞寻求捷豹路虎的 动因
合作结果与原因
捷豹路虎在与奇瑞合作前的状况
多次被收购
销量持续增长
状况
发展失衡
质量危机
|
Page 3
为何选择中国的奇瑞?
主要原因
1为寻求迅速国产化降低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周期 2降低价格 提升与德系三大品牌的竞争力
车名
价格(万元)
车名
价格(万元) 6.58-8.48万
奇瑞QQ
3.79-5.09万
奇瑞E5
风云2
4.29-4.69万
瑞虎3
7.39-9.89万
奇瑞E3
5.29-6.79万
…………
艾瑞泽3
5.79-7.49万
………….
艾瑞泽7
7.29-10.45万
………..
数据来自汽车之家网站报价
二、品牌认知度低 奇瑞汽车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希望提 高自己的品牌认知度及进军国际汽车市 场,扭转自己的中低端的品牌形象。
信心十足 准备上市!
奇瑞路虎打算国产极光 ,不 少媒体对奇瑞极光的前景持 乐观态度,一切看起来都那 么美好,
市场遇冷 猝不及防
自2月1日上市以来,国产极光终端售价优惠
已达9万~12万元,但仍销量寥寥。
经销商压库严重
5月1日,中汽南方等经销商停止国产极光提 车。
5月18日的经销商大会突然被取消,之后,全 国经销商暂停国产极光提车。
三、缺乏管理经验、品牌营销、设 计思路等
捷豹路虎近些年在中国的销量持续增长, 现在捷豹路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豪车品牌, 中国市场逐渐成为捷豹路虎全球最重要的市 场,虽然销量上不如奇瑞,但在利润上却远 超奇瑞一大截。奇瑞选择与捷豹路虎合作, 不但能学习其管理技术、品牌营销、设计思 路等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还能从中获得利润 上的好处。 汽车的诞生
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
我们普通人都有追求更高品牌价值的心理。 作为多年来因为品牌劣势而在中高端产品中 屡战屡败的奇瑞,可能对路虎品牌带来的伤 害是可以预测到的。但面对中国车市如此的 消费状况,奇瑞捷豹路虎却初生牛犊不怕虎 地走了一步险棋,明显高于市场预期的高起 点定价,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奇瑞捷豹路虎 对于中国豪华车市场“太有信心了”,但是 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性,市场之手会将车价推 向其应处的价格区域。
总结
整体来看,不管是对质量的盲目自信, 还是对高定价的固执,再到颓势下的 被迫降价,奇瑞捷豹路虎好像都没有 真正戳中消费者的购买神经。这也造 就了今天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显然要 打开市场,要先从摸清终端市场消费 心理开始。
谢!
根本原 因 提升销量摆脱困境
3 奇瑞有雄厚的研发团队 并自主生产 发动机
4 政府国企 相比民营企业有政策优 势
奇瑞与捷豹路虎合作的动因?
1.利润低 2.品牌认知度低 3.缺乏管理经验、品 牌营销、设计思路等
内部:
外部:
形势所迫
一、利润低
1.奇瑞主要车型销售一直都难以突破十 万元槛。 2.奇瑞自2009年以来盈利能力一直比 较弱,甚至出现亏损。与捷豹路虎的 合资还可以为奇瑞带来现金牛奶,从 而弥补持续亏损的局面;资金状况的好 转也将推动奇瑞的整体上市计划。
上市时机不佳
国产极光按计划应于去年底完成正式上市, 以便赶上中国消费者习惯的春节购车热潮。 但实际上,因为生产准备和物流协调等原因, 国产极光一直拖到2月才入市,铺货也延迟 到春节后的3月份。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今年的央视3· 15晚会,曝光进口路虎极光变 速箱存在严重问题。尽管国产极光不存在这 些问题,但不少消费者会一概而论,导致一 些国产极光遭遇退订。
祸及盟友
国产极光的市场失利,直接导致进口 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遭遇销量大跌。
2015年1~5月,进口路虎累计销量仅为3.9 万辆,同比下降23%。 在国产极光上市前,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 每年的平均增幅为30%,这样的下跌也是 十分罕见的。
质量?
早在去年十二月,奇瑞捷豹路虎官方便组织 了国内多数媒体进行常熟全新工厂的参观了 解,从媒体反馈以及官方的介绍来看,奇瑞 全新工厂的生产制造工艺标准很高,用官方 的话说,很多方面甚至比英国工厂有过之而 无不及。
高定价策略失败
国产极光上市,共推出4款车型,官方售价 为44.8万~58.28万元,与当时在售的2015 款进口揽胜极光57.8万~66.6万元的官方指 导价相比,只有8万~13万元的降幅。 与同级别越野车相较,奥迪Q5和奔驰GLK 的主销车型售价均在40万元左右。而国产极 光虽45万起,但主销车型为49.8万元和 55.28万元,价格仍然较高。
四、形势所迫
奇瑞不能继续坚持自主品牌而寻求合资, 因为自主品牌当前正面临着自诞生以来最为 艰难的时期,在它们谋求品牌与产品升级的 过程中,不仅遭到了合资品牌的市场围攻, 而新近诞生的合资自主品牌也因其向下级市 场拓展的共性,而与自主品牌发生了正面、 直接的对碰。在一些自主品牌经销商看来, 虽然“合资自主”车型也顶着“自主”的名 字,可是由于其技术与价格方面的优势,使 得市场竞争的平衡性被打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