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攻略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3、人际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名词解释:第三章: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第十章:1.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报纸刊物的读者,广播电视的收视者,网络媒体的用户,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2.大众:指的是具有分散性、异质性、匿名性、同质性,在人数上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或集团。
3.IPP:(拉扎斯菲尔德的选择性接触、两级传播、传播流、意见领袖)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4.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使用与满足: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第十二章:1.议程设置功能: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2.元传播: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3.知识鸿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属性议程设置: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
5.导向需求:人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而新闻媒介对众多的话题提供了这种导向作用。
6.意见气候: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
7.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
8.拟态环境——李普曼9.框架的定义: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10.框架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
这种影响就叫框架效果。
11.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12.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13.媒介素养: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14.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后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映行为实现的。
这种现象或影响机制就是~。
15.社会距离: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
16.舆论:即“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沉默的螺旋简答题1.传播过程有那些基本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拉斯维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谁说了什么渠道向谁说效果;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出发点;缺陷:模式不完全,是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简述奥斯古德和斯拉姆的循环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的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模式的基本缺陷:它把传播双方都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有不符。
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4.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它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个系统包括了微观、中观、宏观的系统,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影响的系统。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7.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将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8.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穿鼻,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便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
综上:唯物史观实在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第八章:1.试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2.如何理解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与社会互动论、3.如何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4.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含义:媒介本身才是正真有意义的讯息。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5.简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此外:“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有利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地球村”论断也负荷当今世界发展趋势。
局限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在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6.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媒介依存症的批评7.当代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1.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2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3.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4。
实时传播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9.电子乌托邦思想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10.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瘾症现象?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看待:网瘾症和网络媒介的接触环境和接触条件有关。
色情、网络交际、信息超载、网游、网络试听成瘾。
11.简述大众传播者的特点地位稳固、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12.麦奎尔认为传媒组织在性质上属于“功利”要素和“规范”要素的混合形态,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同意,这时一个客观的评价。
13.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大众传媒有自身的经营目标(生存)、和宣传(传播观念和意识)目标以及公共性(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影响力强,社会公共生活)(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者)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采访、言论、编辑、刊载权)和公益性(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受众监督,传媒自律)。
传媒组织的活动受到他们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的制约,同时又收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
另一方面,作为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受经营目标的制约程度较高,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
不同媒介比例和侧重点不同。
14. 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公共性(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影响力强,社会公共生活)(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者)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采访、言论、编辑、刊载权)和公益性(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受众监督,传媒自律)15.试述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