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2元素周期律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2元素周期律苏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二) 元素周期律(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下列各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A .Na 、Mg 、AlB .Na 、O 、FC .P 、Si 、AlD .C 、Si 、PC [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的原子半径,随电子层数(或核电荷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大。

]2.下列微粒半径之比大于1的是( )A .r +rB .r r -C .r2-r +D .r rC [先据电子层数多半径大,判定D 不符合;据同一元素阳离子半径必小于其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必大于其原子半径,判定A 、B 都不符合;再据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序大径小”规律,r (O 2-)>r (Na +),C 符合。

]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化合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导学号:13572007】①C、N 、F ②Na、Mg 、Al ③F、Cl 、Br ④P、S 、Cl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B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最高正化合价数,但要注意氟元素无正价。

]4.下列关于性质递变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非金属性Cl>S>PB .还原性Na>Mg>AlC .酸性H 2SO 4>H 3PO 4>HClO 4D .稳定性HCl>H 2S>PH 3C [金属性越强,还原性越强,与酸或水反应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与氢气化合越剧烈,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5.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只有( )A .碱性:KOH >NaOHB .相对原子质量:Ar >KC .酸性:HClO 4>H 2SO 4D .元素的金属性:Mg >AlB6.下列比较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或依据正确的是( )A.根据金属失电子的多少来确定,失电子较多的金属性较强B.用钠来置换MgCl2溶液中的Mg,可验证钠的金属性强于MgC.根据Mg和Al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来比较它们的金属性强弱D.根据碱性:NaOH>Mg(OH)2>Al(OH)3,可说明钠、镁、铝的金属性依次减弱D[A项应该根据金属失电子的难易来判断,易失电子的金属性较强,A不正确;B项中钠首先要跟MgCl2溶液中的水反应,无法置换出Mg,B不正确;Mg和Al与水反应都要加热,且现象都不明显,C不正确;D正确。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13572008】A.气态氢化物RH3比气态氢化物HM稳定,表明非金属性R>MB.等物质的量的单质A和单质B跟足量的酸反应,A放出H2多,则金属性A>BC.含Q的酸比含N的酸的酸性强,则非金属性Q>ND.单质Y跟水反应比单质X与水反应剧烈,则金属性Y>XA[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可根据元素的单质跟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而非根据置换出氢的多少。

如等物质的量的Al比Mg(或Na)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H2多,但金属性Na>Mg>Al,B项错误;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可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但并不是任何酸(如低价含氧酸和无氧酸)都可以,C项错误;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可根据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来比较,但并不是比较任意单质跟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氟单质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但不能说氟元素的金属性很强,D项错误。

]8.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X>Y>Z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D.单质与氢气反应容易程度X>Y>ZA[因为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故非金属性X>Y>Z,原子序数X>Y>Z,故原子半径Z>Y>X,A选项错误。

]9.下列各题中有关物质的比较,请用“>”“<”“=”填空:(1)酸性:H3PO4________HNO3,H2SO4________HClO4;(2)碱性:Mg(OH)2________Ca(OH)2,NaOH________Al(OH)3;(3)氧化性:F2________S,N2________O2;(4)热稳定性:CH4________NH3,HCl________HI。

【解析】(1)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稀有气体除外),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即非金属性:N>P,Cl>S,H3PO4<HNO3;H2SO4<HClO4;(2)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Ca>Mg,Na>Al,因此有Mg(OH)2<Ca(OH)2,NaOH>Al(OH)3;(3)根据(1)的分析,氧化性:F2>O2>S,N2<O2;(4)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稳定性越强,根据(1)的分析,CH4<NH3,HCl>HI。

【答案】(1)<<(2)<>(3)><(4)<>10.X、Y、Z、W为原子序数小于18的四种元素,其最高正价依次为+1、+4、+5、+7。

已知Y与Z的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均为2,W、X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为8。

(1)写出元素的名称:Z________,W________。

(2)画出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X________。

(3)Y、Z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较: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解析】由Y、Z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均为2,最高正价依次为+4、+5知,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排布为,即Y、Z分别是碳元素和氮元素;又W、X 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8,X的最高正价为+1,W的最高正价为+7,知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即为钠元素;W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即为氯元素。

Y、Z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2CO3、HNO3。

依据元素周期律,可知其酸性:H2CO3<HNO3。

【答案】(1)氮氯(2)(3)H2CO3HNO311.A、B、C、D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

回答以下问题:(1)四种元素的符号依次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它们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2)写出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比较酸性或碱性的强弱:________________。

(3)写出A、B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其稳定性:________。

【解析】因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所以A的核电荷数为2×8=16,A为硫元素;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则D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8)×2=20,为钙元素。

根据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并都能形成离子,排除氩元素,B为氯元素,C为钾元素。

【答案】(1)SClKCa r(K)>r(Ca)>r(S)>r(Cl)(2)H2SO4、HClO4、KOH、Ca(OH)2酸性:HClO4>H2SO4,碱性:KOH>Ca(OH)2(3)HCl、H2SHCl>H2S[冲A挑战练]12.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导学号:13572009】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⑤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A.②⑤B.①②⑥C.①②④ D.①③⑤A[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或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①、③对;不能根据含氧酸的氧化性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②错;Cl2与H2S发生置换反应:Cl2+H2S===S↓+2HCl,氧化性:Cl2>S,非金属性:Cl>S,④对;不能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多少判断元素非金属性,⑤错;与同一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被氧化的程度越大,则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⑥对。

]13.已知1~20号元素的离子a A2+、b B+、c C2-、d 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B.离子半径:C2->D->B+>A2+C.原子序数:d>c>b>a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A>B>D>CB[A、B、C、D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为,所以原子半径B>A>C>D,A错;离子半径为C2->D->B+>A2+,B对;原子序数为a>b>d>c,C错;最外层电子数D>C>A>B,D错。

]14.下面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验时,设计的一套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如下:(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品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等。

仪器:试管,酒精灯,表面皿,烧杯,试管夹,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等。

(3)实验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简单解释上述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