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创建于1996年,系由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全国性综合类股份制证券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公司之一。
2009年8月4日公司成功发行A股股票,共计募集资金109.62亿元,并于8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事件简介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大盘一分钟内涨超5%。
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盘中逼近2200点。
11点44分上交所称系统运行正常。
下午2点,光大证券公告称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
有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为“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1、光大证劵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概括为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利润分配四个大方面。
具体为1)证券经纪;(2)证券投资咨询;(3)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4)证券承销与保荐;(5)证券自营;(6)证券资产管理;(7)其他证券业务。
2、以“光大证劵8.16事件”为例分析其财务管理目标?
以股东财富值最大化为目标。
证券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价值。
光大证券对策略投资部的定义是:以衍生品交易为主的跨市场、跨资产的复杂交易平台。
这个部门目前主要业务包括结构性产品、股指期货套利等。
通过光大8.16事件,分析以下问题:
1、光大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为什么?
抛售股票套现难度很大。
按照光大证券以及策略投资部的规定,通过“卖空期指”进行风险对冲,这是最为可行的办法。
根据事后监管层的调查和处罚认定,当光大证券发现误操作后,相关人员不是第一时间披露信息,而是利用内幕信息反向操作,规避损失,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
光大证券在期现货市场上的套利行为让众多跟风买入的无辜投资者受损。
最后为了保全自身利益而选择了上述操作。
2、光大816事件的内在动因?
触发原因
触发原因是系统缺陷。
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
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
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
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重复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问题出自系统的订单重下功能,具体错误是:11点2分时,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单,交易员发现有24个个股申报不成功,就想使用“重下”的新功能,于是程序员在旁边指导着操作了一番,没想到这个功能没实盘验证过,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结果生成巨量订单。
深层次原因
该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完全独立于公司其他系统,甚至未置于公司风控系统监控下,因此深层次原因是多级风控体系都未发生作用。
交易员级:对于交易品种、开盘限额、止损限额三种风控,后两种都没发挥作用。
部门级:部门实盘限额2亿元,当日操作限额8000万元,都没发挥作用。
公司级:公司监控系统没有发现234亿元巨额订单,同时,或者动用了公司其他部门的资金来补充所需头寸来完成订单生成和执行,或者根本没有头寸控制机制。
交易所:上交所对股市异常波动没有自动反应机制,对券商资金越过权限的使用没有风控,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没有熔断机制。
(上交所声称只能对卖出证券进行前端控制)
传统证券交易中的风控系统交易响应最快以秒计,但也远远不能适应高频套利交易的要求,例如本事件中每个下单指令生成为4.6毫秒,传统IT技术开发的风控系统将带来巨大延迟,严重影响下单速度,这可能也是各环节风控全部“被失效”的真实原因。
3、光大816的事件启示
光大证券在“8·16”事件中的做法严重违反了“三公”原则,并侵害了其他投资者的权益。
一方面,光大证券对交易出错采取多种补救措施,获利和避损合计8721万元,是建立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
倘若认定其行为不构成内幕交易,对受害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第一,交易所的市场运营以法律、规则为导向。
第二,交易所的市场秩序以市场各方归位尽责为基础。
第三,交易所的市场监管以强化事后追责为保障。
第四,交易所的市场发展以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为目标。
上交所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线监管,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规则,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市场安全有效规范运行。
提倡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设定为被约束后的股东财富值最大化即利益相关者最大化,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