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中位数教学反思一:“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
我主要是先让学生直观感知,体验错误,在错误中先解决求(奇数个)中位数的方法。
然后在练习中安排偶数个,学生在碰到了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由觉得能解决的学生来解答。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开放,学得明白,教师教的轻松,又省时又高效。
为进一步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通过二幅条形统计图,一幅是一组数的中位数与平均数差不多,另一组是中位数大于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82排倒数第二位)。
通过与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有效地比较和沟通,以此来突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
同时让学生明白,当一组数据相差不大时,中位数和平均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当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中位数一般不会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只能用中位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通过以上理解,学生就能依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统计量。
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探讨,进一步领会中位数的价值。
然后进入“拓展应用”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我的成绩”“假如我是老板”“你知道吗”等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灵活的加以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
中位数教学反思二:《中位数》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一个有待教师进一步开发的神秘地带。
今天作为校本培训的一节公开课,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次展示,之后又许多话想说。
1一、对于教材的认识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
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二、课堂反馈:首先,引入部分合情合理,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新授教学。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学生发现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甲公司职工的中等工资情况后,我安排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
将教学的难点前置处理。
“你认为怎样一组数据不适合用平均数来反映其中等水平,你认为甲公司用哪个数据反映职工的中等工资水平比较合理?”自认为是最佳时机,但不知什么原因,学生的的反馈并不积极,讨论也似乎草草收场,所以我想,是不是时机尚未成熟?也许是提供的材料还够充足,表象建立的还不够清晰的原因。
其次,在自主理解“中位数”的环节,通过同桌交流虽然学生的理解有些偏差,学生的理解有些不着边际,这是教师果断的要回了主动权——我们来看看电脑选取了那个数,并揭示了课题。
在理解“中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中位数1500是怎样找出来的吗?”进行方法的提升,并随机尝试找出乙公司的中位数,和乱序中的偶数个数的中位数。
对于这一点,教师课前自己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误以为是有顺序的偶数个。
这样的跳跃对于本班的学生显然有些不符合实际,可以先安排偶数个数的中位数,再安排乱序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方法,我想如果能结合课件,首先将乱序的数字有顺序的倒着摆好,并让学生说出中位数是第几个,再翻出具体的中位数。
再次,练习中的课件的动态演示,对于理解平均数受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以及中位数的稳定性有着很好的帮助。
但对于三个公司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出示、运用的还不够水到渠成,这大概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的原因。
最后,练习的临时补充,和其中的追问,有助于学生对先前的对中位数的模糊认识澄清作用。
并及时将中位数的范围拓展的小数的范围。
当然,练习如能结合本班的实际,让学生谈谈本班级的每次测试都参考平均分合理吗?(本班有2个学生接近0分)三、体会课件可以使用,还需有自己的深入思考,课堂的行进才能有序,教师的教路才能清晰。
教师的语言,还是比较多,很多时候抢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中位数教学反思三:我觉得本课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位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条主线展开的。
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新课的学习,打破常规,让学生先通过阅读教材105页最后一段,学生在交流感受体会中位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中位数的意义。
在练习中初步体会单个数据中中位数的算法。
在算五名平均身高中体会平均数与中位数在统计中联系与具体应用,再通过对例5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中位数的意义和求一组数(单数个或双数个)的方法。
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中位数在统计数据中的作用与实际意义。
另一亮点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学例4在有序单数个数据中找中位数,到例5乱序单数个和双数个中整理数据找中位数,把新知的建构分层实施,降低了学生学对中位数意义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自学例5时,学生的合作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并能在简单的练习中,合理运用中位知识解答问题,符合本班学情,使他们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
反思这节课,这节课过于依赖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拓展符合本班生活实际的例题来认识中位数,可以把导入的例题换成学生熟悉的测视力情景,实际抽查男女生视力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更能使新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和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
在练习设计中把108页3题作为拓展练习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能更高一些,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探究定论,可以在例4教学完成后再增添一名同学成绩质疑数据是双数个中位数如何求?这样例5可不用设计在本次教学中,以此节省时间探究更深的中位数拓展知识。
中位数教学反思四:《中位数》这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最后一课。
这节课反复讲过几次之后感觉每次都有些许问题。
今天再次执教这节课,课后发现这节课有以下两点需要改进:一、在自学检测环节,第(2)小题二组同学踢毽子成绩的中位数是()。
这一问题在课前我就早有预料,这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觉得二组同学的中位数是16,也有学生会认为二组同学的中位数是20.既然这一问题是老师早已预料到的学生易错必错点,那么老师就不应该再增加第(4)小题如果二组再增加一名同学杜明宇的踢毽成绩22个,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变了没有?是()。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出来的?因为第(2)小题如果学生解决不了的话,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接着做第(4)小题的练习,那就犹如学生还抱不动篮球就让他投篮一样,那样学生肯定是做不对的。
于是课后我想:是不是在自学检测环节只出示前三个问题,而在展示点拨环节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后再由老师口头提出第(4)小题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二、在巩固练习环节,第1小题让学生找出两组数据的中位数,课堂上我发现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学生都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难道这巩固练习真的就是为了巩固学生已经学会的方法吗?课本上教给学生的方法是不是就一定是最科学的方法呢?课后我就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
但思考之后我发现:关于这一找数据中位数的练习,似乎可以在学生巩固所学方法的基础上,思考并发现更为科学合理快捷的方法呢?越想越觉得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做很有必要。
如果在写成这一练习之后,教师能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组数据个数有20个,30个,100个,甚至更多,那么你排序的话是不是就要费很长时间呢?那有没有更为快捷的方法呀?思考之后学生就会想到:“如果一组数据个数是单数时,那么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只要把数据排序到前(数据个数+1)除以2个,第(数据个数+1)除以2个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一组数据个数是双数时,那么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只要把数据排序到第数据个数除以2+1个,然后求出第数据个数除以2个和数据个数除以2+1个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尽管这样可能学生会在排序过程中出现漏排的情况,以致找不到正确的中位数,但出现这种情况应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
出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确很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中位数教学反思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认识中位数》。
对于中位数,学生应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于是在教学前我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的每个组中哪一个同学的考试成绩是最中间的位置。
学生说的有些模糊,于是我就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在教学的引入环节,我出示了招聘广告,让学生模拟应聘,然后让学生再看一下工资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以前学习的平均数有时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中位数,学生讨论后体会到我们必须要先排序。
一开始我们出现的数据是奇数个数的,其中有一个数是正中间的,它无疑是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
但例4出现的是偶数个数的数据,我让学生自学课本,体会这样的数据我们怎样求中位数。
学生在这里就认识到有时中位数不是原数据中的数,对于正中间有两个数的,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在众数和中位数谁最有代表性,我发现学生不太清楚。
在教后我发现我们对于中位数和众数谁最有代表性,要看数据的平衡程度和众数出现的次数和在数据中的位置。
如果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而且也接近于中位数,那么这个众数就更具有代表性。
反之,则中位数有代表性。
11 / 1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