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心理学初创时期冯特(心理学之父)1、“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正式诞生。
3、《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是科学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奠基人。
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退化、泛化与分化。
1)习得: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2)退化: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的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3)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对学会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4)分化: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信号系统理论1)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被称之为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2)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3、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
艾宾浩斯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最早对遗忘进行了实验研究。
1、遗忘是有规律的。
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块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并在到了一定程度上便不再遗忘。
2、我们需要进行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也称继续学习,即再达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要达到过度学习的百分之五十,总复习程度的百分之一百五十。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教育心理学之父)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大纲》。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联结—试误”理论1)学习的实质在于情景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的公式是S—R。
他认为刺激与联结之间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错误反映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再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3)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是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解状态;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效果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3、学习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一种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
两种情景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贾德美国心理学家,概括化理论的提出者。
该理论的实验经典是“水下击靶实验”。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之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之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后续的学习中。
耶克斯和多德森美国心理学家,共同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下降趋势。
2、一般来说,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
斯皮尔曼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
1、他认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种,先有一般因素,再有特殊因素。
2、G因素代表了一个人普遍而概括的能力,参与所有智力活动。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3、S因素代表一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时期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精神分析心理学。
重视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2、关于遗忘的解释——压抑(动机)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压抑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3、自我防御机制。
4、人格结构理论。
早期,他提出了“冰山理论”,主张人的心理是由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意识(表层)三个层次构成。
晚期,他又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埃里克森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
如何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与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反之,将导致消极人格的形成。
他将人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到一岁半,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一岁半到三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主要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第一叛逆期)学前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六岁到十二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智力的实现。
青年期(十二岁到十八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的混乱——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第二叛逆期)成年早期(十八岁至二十五岁):亲密感对孤独感——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
成年中期(二十五岁至五十岁):繁殖感对停滞感——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五十岁至死亡):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华生1、行为心理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在行为主义看来的心理学》。
2、行为主义心理学:反对意识形态,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反对遗传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论。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替代——联结”学说)1)学习的实质,即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2)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频因律和近因律。
3)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
托尔曼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学习的实质——期望的获得。
2、学习的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托尔曼将行为主义的S-R过程改为S-O-R 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3、学习规律:智力律、刺激律和涉及呈现材料方式的定律。
4、潜伏学习: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太明显,是“潜伏”的。
一旦受到了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这种结果才通过操作而明显地表现出来。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
1、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特定的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而操作性行为是不与任何特定的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1)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消退是当条件刺激形成之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
3)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一个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是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的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3、程序教学(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的程序不断强化,使学生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塑造(通过小步强化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苛勒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与韦特海默、考夫卡同为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
1、“完型——顿悟”理论。
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型。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头脑中主动积极地对情景进行组织的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景顿悟而获得的成功。
2、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小鸡琢米实验”):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1、文化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和两种工具说。
1)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动物进化而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有历史发展而获得的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内化说”: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才能促进发展。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这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以及智力活动的特点。
二、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
1、刻板印象2、关键期概念:所谓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最佳时间。
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现代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是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作“图式”。
2)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3)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将个体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皮亚杰认为,10岁以前的儿童的道德处于他律水平,即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发展进入自律水平,即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大多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