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1

中医诊断学1

一、望神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面部色诊的意义:1、判断气血的盛衰:2、识别病邪的性质:3、确定疾病的部位: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常色。

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恍白──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望形体: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桶状胸──肺肾虚损、伏饮积痰,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呼吸节律不整──多为重病,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脐部突起──水肿、臌胀,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腹):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龟背──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人──水轮老人下睑虚肿:肾脾气虚,失于约束,窠凹陷──伤津耗液,气血不足,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瞳孔缩小──肝胆火炽、中毒(川乌、有机磷农药,孔扩大──肾精耗竭、中风、绿风内障,翻上视、瞪目直视、戴眼反折──危重,睑下垂──脾肾双亏、外伤望耳润枯——润:肾气充足枯:先天肾阴不足,白──气血亏虚,白而薄肾败(垂危)黑──痛、寒,枯焦黑──肾精亏耗,肿胀大──肝胆湿热、热毒上攻,背络红、耳根发凉──小儿麻疹先兆。

望鼻鼻头色青——腹中冷痛,头色黄——里有湿热,头色白——亡血,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头色微黑——有水气,头色明润——无病或病将愈2、形态:鼻红肿生疮──胃热、血热,端色红生粉刺──酒齄鼻:肺胃蕴热,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煽──肺热、哮喘、肺气将绝(久病),清涕──外感风寒或阳气虚弱,鼻流腥臭脓涕(鼻渊)──肝胆湿热,鼻衄──肺胃蕴热、阴虚肺燥灼伤鼻络望口唇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淡白──血虚、气血两虚(血不上荣)2、形态(1)口唇干裂──热盛伤津,阴虚火旺(2)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或成人中风(3)口唇靡烂──色红:脾胃积热(4)口唇生疮──疔、疮:火毒郁结。

望齿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牙齿松动──肾虚,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望龈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淡白──血虚、失血,牙龈肿痛──胃火上炎,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红肿不甚:脾虚失摄望咽喉1、红肿痛: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实热(肺胃热毒壅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2、伪膜松厚、易剥、不出血:肺胃热盛,坚韧、着实、刮不去、出血:白喉望下窍肛裂──燥热,痔疮──风燥湿热,肛瘘──同肛痈、痔疮望皮肤发赤──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发黄──黄疸:阳黄、阴黄发黑──肾阳虚衰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望排出物与分泌物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久流浊涕——鼻渊1、舌苔(1)白苔:主表证、寒证,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2)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黑而干燥--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发声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2、嘶哑音哑——发音困难。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语言(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虚证)(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气郁痰结(癫症)(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心脾两虚(5)狂言:语无伦次,骂詈不避亲疏—痰火扰心。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头痛头痛连项——太阳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前额痛——阳明经,巅顶痛——厥阴经洪脉: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主热甚(气分热甚),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病:气血虚甚,阳气散脉: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虚证。

实脉:应指幅幅,举按皆然,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主实证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涩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长脉: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主阳证、实证、热证。

短脉: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

紧脉: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主寒证、痛证、宿食。

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多由脾虚,或湿邪困阻革脉: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牢脉: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弱脉:极软而沉细。

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濡脉:浮而细软,如絮浮水。

主诸虚,又主湿伏脉:比沉脉更深,需重按着骨始可得,甚至伏而不现。

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力)。

动脉:脉动如豆,见于关部。

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热实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脏气衰微疾脉:一息七至以上。

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

为虚弱,阳气将绝之征。

1脉位类:浮--浮、芤、虚、濡、洪。

沉--沉、伏、牢、弱2脉率类:迟--迟、缓、涩、结。

数--数、洪、滑、促脉象类比、相兼脉和真脏脉3脉宽类:大(粗)--大、虚、洪、芤、实。

小(细)--细、弱、濡、弦4脉力类:虚--虚、弱、濡、微。

实--实、弦、紧第三章八纲辨证一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等。

分类:表寒证伤风表证表热证。

二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3七情、饮食、劳倦等。

临床表现: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三半表半里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自身阳虚----虚寒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热证热邪外袭肌表所致,里热:外邪入里化热,气郁化火,食积化火,阴虚生内热--虚热,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真热假寒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真寒假热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重按无力。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成因:外邪入侵人体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阴证:表现: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阳证:表现:面色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黑甚起剌,脉洪大数滑实。

真阴不足: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知干红无苔,咽干心烦,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二便秘结,手足心热,脉数无力等。

真阳不足:面白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肿,自汗,头眩,水欲食,腹大胫肿,肌冷便溏,或五更泄泻,阳萎精冷,两足萎弱,脉大无力等。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久病阳气衰微。

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出的危重证候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严重烧伤等,表现: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