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综述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综述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综述
院系:环境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郭亚丽
学号:1419124116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综述
郭亚丽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家庭离婚率骤增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变化尤为重要。

其中,单亲儿童的心理变化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密切的关联,单亲儿童的社会化,性别移位及与同伴关系都是一个大问题,孩子的性格养成不是一蹴而就,各方都已竭尽全力去帮助单亲家庭及儿童。

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健康,学校教育,社会关爱,心理变化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个体在从受精卵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问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家庭离婚率骤增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变化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1.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现状
1.1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通常指一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儿童在进行社会化过程的生活时,主要是与家庭同伴、学校和大众传媒这四类社会群体接触这有效地促进和保障了儿童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

由于单亲家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将不会一帆风顺。

大量的调查分析材料表明,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儿童在心理、精神,生理和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和偏差,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对于单身家庭而言,家庭结构的解体,家庭关系的巨变均导致家庭无法发挥其原本具有的社会化功能。

离婚率的上升,致使离异单亲家庭儿童数量增多,与完整家庭成长的儿童相比,单亲儿童存在更多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儿童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面,对儿童社交技能的获得、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甚至是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单亲家庭儿童同伴接纳程度低,与他们的自身特质和行为表现存在一定关系。

他们对自我评价较低,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不理想,合群性低,社会交往能力差,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

离异单亲家庭儿童人际关系不良可能有以下原因:1.家庭互动模式影响,父母在离异前可能会发生冲突甚至大打出手,产生暴力行为,父母的不良行为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产生了示范作用,使儿童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缺乏社会技巧,甚至产生攻击作用,导致在与同伴交往中产生恶劣影响。

2.情感缺失带来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由于父母失去父亲或者父亲的爱。

在长期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感受到人际的温暖,往往对别人不信任,很难敞开心扉与同伴正常交往。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为了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父母可能对孩子过于溺爱,从而引起孩子性格畸变。

第四,儿童认知错误,由于其家庭特殊,儿童可能在人际交往中不敢透露家庭情况,产生自卑感和性格扭曲。

1.3单身家庭儿童性别移位
所谓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人的性别是在母体中发育的。

人的性别角色的获得则是人的社会化结果,是教育的结果。

所有的社会都期待男女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从婴儿期开始的,事实证明,早在婴儿期开始,成人就根据自己所处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观,有意无意地对儿童传授性别角色标准,并尽力对男孩女孩塑造不同的性别行为。

而单身家庭儿童较正常家庭儿童易出现性别移位现象,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和父母是儿童获得性别角色观念的第一途径,单身家庭儿童缺乏直接的模仿对象,在幼儿期儿童若没有相应的性别认同对象和榜样,并且没有引起单亲家长足够关注的话,很容易使儿童在性别的角色确认上出现困难和混淆,出现“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倾向。

单身儿童教育状况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

单身家庭儿童大多具有封闭和抑郁症状,其敏感和多疑更让人十分重视,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十分严峻,很多单亲家庭父母面对孩子大致有以下三种做法:1.
过度纵容,一些父母由于自感孩子缺乏完整的爱,会更怜悯孩子,对孩子言听顺从,毫无原则。

这种行为往往会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专横,不懂得尊重他人。

2.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父母将孩子认作“私人财产”,在学业对孩子要求甚高,甚至喜欢与别人相比较,离异父母由于缺乏劝阻的人,可能这种行为会更加变本加厉,这会带给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个性受到严重抑制,形成胆小不羁等不良品质,在受到坏人蛊惑后,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3.再婚家庭的教育缺陷,父母离异再婚这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孩子可能会故意做出偏激行为引起父母注意,如果父母只是一味打骂,很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再婚家庭继父母对孩子可能过分客气,如果没有正确引导,这同样也是一个大问题。

且在婚后所生子女会夺走父母注意,引起孩子有受到忽视的感觉,使孩子对自己的弟弟和妹妹有不好的感觉。

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同样至关重要,大量数据表明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成长有重要引导作用,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背景关系,孩子本身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单亲家庭孩子都遇到同样的问题,一些同学由于自身心理不成熟,对单亲孩子随意欺负,并联合更多孩子欺负单亲家庭的孩子,许多单亲孩子本身心理受到创伤,兼之校园暴力,使他们极易产生偏激的思想和做法。

同时,教师可能对孩子有不同的对待,这同样会使孩子感觉对待不一,产生厌学情绪。

2.目前单亲家庭儿童发展帮助方向
2.1单亲家庭教育功能的重建
单亲家长及亲人们应尽量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保障家庭得以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

离异的父母应该继续关爱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心理关爱,鼓励孩子迈过家庭艰难时期。

且注意不要过度保护且期望值过高。

与此同时,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成才观,积极引导儿童参加集体
性的社会活动,培养和开发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以培养及发展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2.2学校教育内容的完善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单亲家庭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问题。

老师,集体应给予更多关爱和情绪疏导,单亲家庭孩子更易受到周围人的歧视,若老师能更有耐心对待单亲孩子,这将会给予很大帮助。

学校也应重视对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有组织,有计划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配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开设专门课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3社会措施的实施
儿童作为社会新生的力量,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爱。

社会应加大对单亲儿童的重视,对他们实行各个方面的帮助,如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

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社会化成长也需要政府相应政策举措的大力支持。

政府作为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强大后盾,对儿童社会化可以发挥出积极的力量和正面的引导作用,因此政府应当联合和指导社会,学校,社区和家庭之力,积极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正向发展,加强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外部环境的建设力度。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单亲家庭在社会上的数量逐年上升,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已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大大超出一般家庭的学生,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原因是最突出的,家长对他们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发展。

学校是联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桥梁,是一个多功能的教育场所,因此学校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社会要帮助单亲家长提供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如果能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那么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将会在健康、明朗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涛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行为偏差及学校教育策略——以包三十六中初中单亲家庭学生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5)
【2】井欢.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及其解决对策---邢台学院学报综合(2011.02期)
【3】蒋小丽单亲儿童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及团体箱庭干预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5.06.01)
【4】陈妙娥,邹瑾单亲家庭中儿童性别角色的移位及其教育策略---宜宾学院学报(2003.02)
【5】王自坤邓晓燕单亲家庭心理教育及健康问题---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参考文献【1】,【3】,【4】来自中国知网,【2】,【5】来自读秀学术搜索
签名:郭亚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