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综合素质检测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4分)(1)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3)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4)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2.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4分)莫明其妙情郁于中穷愁缭倒触目伤怀大庭广众长途拔涉低眉顺眼不能自己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2)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A.嘱咐偏僻B.嘱托荒僻C.嘱咐荒僻D.嘱托偏僻4. 下列句子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B.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C.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D.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5.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3分)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B.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D.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6.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憨厚的笑容和那亲切爽朗的笑声。
B.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C.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D.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
7. 在横线上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要求句式与加点部分一致。
(2分)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
8. 综合探究。
下面是某报“各抒己见”栏目的话题,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3分)如果说几年前,中小学生上学带手机多半是为了时尚,现在可以说更加偏向了“实用”:上网、聊QQ、玩游戏……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带手机上学,手机上网功能更让一些孩子成了色情的受害者。
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让家长头疼的新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一禁了之对于一些确实需要用手机与家长联系的同学不公平,如果放开,的确问题不少。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中小学生带手机的问题?我认为:二、阅读与理解(45分)(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9. 根据上下文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2)……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10. 指出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分)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11.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作者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这些有什么作用?(3分)12.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一句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发生“新的敬意”?(3分)13. 联系全文,说说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阿长对少年鲁迅有什么影响?(3分)(二)阅读《台阶》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
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
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
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
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
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
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
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
挑水由我包了。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分)15.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加点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16.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17. “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句话反映出父亲怎样的心理?(2分)18. 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7分)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
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
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
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
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
他会做各种灯。
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
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
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
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
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
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
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
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
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
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
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
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
××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
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
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
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
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
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
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
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
了解,但不干涉。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