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010年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iCET 总部设于中国北京,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设有一个办公室,在美国纽约设有一个 办事处。iCET 共有正式员工十名,其中七名员工长期在北京办公室工作。每年会有若干名 实习生工作于中国和美国的办公室。
5. 组织边界的确定
根据《能效与温室气体核算规程》,组织边界的定义可以有四种方法:股权分配法和财 务控制权法、股权分配法和运营控制权法、财务控制权法、运营控制权法。iCET 属于非营 利机构,不是股份制公司;只有办公室,没有生产设施,因此,不适合选用股权分配法。另 外,差旅产生的排放是 iCET 主要的排放之一,这里的“差旅”既包括 iCET 自己的员工差 旅,也包括 iCET 支付费用的其他专家和人员的差旅,为了更好的追踪碳足迹的变化和相应 的成本变化,我们综合选择了财务控制权法,即 iCET 具有财务政策和指导权利的所有活动 产生的排放。
出发地
4. 组织描述
iCET 成立于 2006 年,是一个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加州注册的、独立的非营利组织,是一 个在低碳交通和碳管理领域中具有领导力的智库机构。iCET 的核心理念是与国、内外的合 作伙伴共同努力,为各级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其他实体单位的低碳策略或目标提供行之有效 的解决方案。目前 iCET 正在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于低碳交通、碳管理、能效与清洁能源等 领域。
活动数据
默认排放因子
6,678 度 189.28 m2
0.9247kg/度 47.65kg/ m2∙年
排放量 6,175.15kg 9,019.19kg
b) 范围 3 ‐ 差旅
我们先后查阅大量资料,并比较了多种碳足迹核算工具中使用的排放因子,最后确定的 排放因子参考了如下资料:①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② 科技部发布的《全民 节能减排手册》;③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发布的《不同交通方式能耗与排放 因子及其可比性研究》。
清单和报告完成之后,所有数据表格、清单和报告一并提交碳管理项目副总裁、中国区 副总裁,供其从财务和碳管理两个角度进行审核,最后提交给 iCET 全体成员征求意见。迄 今为止,这份清单并未提交给专业第三方进行外部审核。
3. 质量控制和不确定性分析
所有数据表、核算工具、排放因子、清单和报告都经过内部检查和核对,且所有活动数 据和信息都与相关财务票据对应。目前,没有启动全面的质量管理计划和不确定性分析,在 未来的清单制作中,会进一步考虑相关方案。
邮编:100020 联系电话:86(10)65857324
邮箱:info@ 网址: 排放年:2010 年 基准年:2010 年 报告气体:CO2 报告标准:《能耗与温室气体核算规程》 组织边界定义方法:财务控制权法 总排放量(范围 1+范围 2):15.1943 吨 CO2e 总排放量(范围 1+范围 2+ 范围 3):24.6560 吨 CO2e 审核:通过内部审核,但尚未寻求独立的第三方审核。 清单编制小组: 能效与碳注册(ECR)项目官员 李雪玉女士 行政兼财务助理 陈丽 女士 气候变化研究实习生 牛溪 女士 气候变化研究实习生 颜汀 女士
作为低碳领域的智库组织,作为 ECR 的创建成员之一,iCET 将从今年开始核算并报告 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借此呼吁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加入到我们的行 列中来,从自身做起,从碳核算开始,加强自身的碳管理,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低碳发 展的未来做出贡献。
iCET 根据 ECR 项目提供的温室气体核算应用指南,收集了 2010 年关于电力消耗、冬季 供暖、差旅等方面的活动数据,并完成了 2010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这份清单是 iCET 的 第一份清单,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我们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的去完善。同 时,iCET 愿意将自己的活动数据收集表以及清单模板与其他机构,尤其是环保 NGO 同仁分 享,供其参考。
日期 2010-04 2010-04 2010-04 2010-04 2010-04 2010-05 2010-06 2010-06 2010-07 2010-09 2010-10 2010-10 2010-10 2010-11 2010-11 2010-12
总计
表 3‐ 2010 年差旅数据表——飞机
2. 清单的制作过程
清单的制作通常包括四个重要的环节,收集排放因子、收集活动数据、核算和清单编制 和撰写清单报告。iCET 碳管理项目决定编制 2010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之后,便成立了一个 清单编制小组,共四人组成,包括 ECR 项目官员、行政兼财务助理和两名优秀的实习生。 2011 年 9 月至 10 月,两名优秀实习生收集了现有的碳足迹核算工具,汇总并比较分析了差 旅交通方面使用的排放因子。其余排放因子参考了《能耗与温室气体核算规程》提供的相关 数据。行政助理主要负责统计 2010 年度电力和供暖账单,以及员工差旅信息,包括出行时 间、乘坐交通工具、里程数等。ECR 项目官员主要负责整理大家收集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 核算和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撰写报告。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 Innovation Center for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iCET)
2010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011 年 11 月 8 日 中国 ∙ 北京
2010 年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单位名称: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 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丙 12 号数码 01 大厦 1904 室,
料的提取和生产过程造成的排放,不属于报告实体单位所有的交通工具产生的排放(比如员 工上下班和出差旅行等),出售产品的使用和服务、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废物处置产生的排放 等。
iCET 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没有生产设施,也不存在范围 1 直接排放。北京办公室的 照常运营需要电力和供暖,因此在范围 2 中存在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排放。差旅的交通排放是 iCET 的主要排放之一,在 2010 年排放清单中,我们核算了范围 3 中员工差旅的排放和 iCET 支付差旅费用的其他人员的差旅排放,但并未涵盖员工通勤的排放。
2009 年,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和 Hewlett 基金会的支持下,iCET 正式启动了能效与 碳注册系统建设项目(ECR),旨在加强在华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碳核算和报告方面的能力 建设,为其提供方法、工具,以及相关培训。同时,iCET 也开始探索和研究国外减排政策 的成功经验,包括加州 AB32 法案、各区域碳交易机制等,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相关的政府 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为其决策和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此外,iCET 正在与国际权 威机构合作,致力于碳管理的专业培训,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8. 核算结果
2010 年,iCET 北京办公室排放总量约为 24.66 吨 CO2e,排放情况见表 1。
表 1‐ 2010 年 iCET 北京办公室排放量
排放源
能耗(tce)
范围 2‐ 外购电力
0.8207
范围 2‐ 外购热力
‐‐‐‐
范围 3 – 差旅
‐‐‐‐
总计
0.8207
排放量(t) 6.1752 9.0192 9.4616 24.6560
由于活动数据的限制,iCET 的第一份清单只核算和报告了北京办公室的排放,未将美 国办公室纳入边界范围内,同时,iCET 在北京办公室外举办的会议或活动也未纳入边界范 围内。
6. 运营边界的确定
《能效与温室气体核算规程》中,为了服务于不同的商业目标和气候政府,将排放源进 行了范围划分:
• 范围 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除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CO2排放); • 范围 2: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外购的电力、蒸汽、热力和制冷; • 范围 3:所有范围2不包括的其他间接排放,比如上、下游的排放,购买原材料和燃
图 1‐ 2010 年排放源排放量比较
2010年度不同排放源排放量的比较(单位:kg)
9,461.636,175.15 9,019源自19外购电力 外购热力 差旅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2010 年北京办公室的电力消耗是最大的排放源,紧随其后的是差 旅的排放。
9. 排放量比较
iCET 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同类型机构的排放量进行比较,以了解自身的 排放水平,但目前,报告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的机构并不多,现有数据中,只有 GHGMI 的运营模式与 iCET 相近,GHGMI 是一个以办公室为基础的培训机构,排放源也主要包括 电力、供暖、交通等方面。其年排放量对 iCET 而言,具有一定可比性,参见图 2,可以看 出 iCET 与 GHGMI 的排放量相当。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能有更多的机构能报告其温室气体 排放,也便于比较和鼓励减排。
联系电话:010‐65857324‐202,邮箱:xyli@
目录
1. 背景介绍 .............................................. 4 2. 清单的制作过程 ........................................ 4 3. 质量控制和不确定性 .................................... 4 4. 组织描述 .............................................. 5 5. 组织边界的确定 ........................................ 5 6. 运营边界的确定 ........................................ 5 7. 排放源及排放的温室气体 ................................ 6 8. 核算结果 .............................................. 6 9. 排放量比较 ............................................ 7 10. 方法学和数据源 ...................................... 7 11.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碳抵消 ............................. 11 12. 2011 年清单的改进意见...............................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