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1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领略富有时代性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3.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1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及题目解说
1。

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题目解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主席在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开幕词,标题是开幕词的主旨.它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蕴含着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迎来革命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3.写作背景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
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三、研习文本
1.理解文意:速读全文,概括各段的意思。

注意关注各段中的关键词,标画筛选,概括各段的意思。

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交流。

【明确】
①宣布会议开幕
②简介与会代表人数及其代表的阶层,点明大会的特点。

③回顾过去三年的情况,交代“全国人民大团结”成功实现的原因和大会召开的基础。

④交代会议名称的由来,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⑤交代此次大会的主要议程和工作内容。

⑥阐明此次大会的伟大意义——标志一个新的伟大时代的开始,展望民族独立与发展的美好前景。

⑦理智、清醒地告诫与会代表,革命还没有完结,不要放松警惕。

⑧提出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的两个策略.
⑨阐述“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对建设工作的意义,并表达了对经济建设工作迅速取得胜利的强大信心.
⑩阐述文化建设到来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⑪展望国防建设的前景。

⑫表达对反动派的蔑视
⑬对人民英雄的纪念
⑭对革命胜利的祝贺
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祝贺
错误!对此次大会胜利召开的祝贺。

2。

梳理结构:在概括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梳理本文的结构,画出结构图:
【提示】注意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同时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过渡句。

综合思考,梳理结构.
结构图:
一、(①、②)宣布大会开幕,简介与会代表及大会特点
二、(③、④)回顾过去,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⑤、⑥、⑦、⑧)立足当下,对国家发展大计做出规划(会议议程、民族独立与发展、革命心态、发展策略)
四、(⑨、⑩、⑪)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的蓝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
五、(⑫、⑬、⑭、⑮、错误!)纪念与祝贺
3.筛选概括:这篇开幕词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从文中内容来看,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明确】
(1)推翻了旧制度,即将建立新制度
(2)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
(3)我们即将在以济、文化、国防建设等方面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4.思考探究: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展现了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

本文是如何展现这些优秀品质的?请简要回答.
【明确】
(1)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来反对内外压迫者。

(2)在人民解放战争和要人民革命中有许多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

(3)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无私奉献,援助人民解放军,战胜了敌人.
四、总结整理
整理本文的思路结构,在文中标画出关键语句,并做好旁批。

五、布置作业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演讲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同的睿智、豪情和自信。

朗读全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