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的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课文以白杨树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树,实际上些人,借白杨树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总体发展比较平稳。
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出现了学习兴趣的分化,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更感兴趣;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从而会影响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背景知识,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
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文全描写清新流畅自然,人物描写生动,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言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
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1—11自然段。
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12---16自然段,体会白杨树的品质特点和爸爸的心愿,借物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1、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2、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一对兄妹九铁路旁的白杨树发生了争执。
他们在争些什么?二、感受特点,领悟精神(学习12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划出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
2、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从哪体会到的?可以把自己的见解记录在段旁。
3、小组合作探究(设计题图: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问讲的局面,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互助中启迪,在鼓励中自信,情感和认识相互交融,语言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4、全班交流(操作要点:抓住这段话的关键词“……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体会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师:通过刚才的自读和小组的交流,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成长。
生:我知道白杨树白杨树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生命力强。
生:白杨树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洪水,具有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师: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出示句子填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让三名学困生分别填写,一人填前两个空,一人填中间三、四个空,一人填最后四个空)(设计意图:关注学困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他们的读书能力,让他们明白只要认真、细心去读书,就能完成练习,从而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
)师: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仿写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城市街道)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山岗)需要它,它就在(山岗)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乡村)需要它,它就在(乡村)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平原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朗读训练(1)学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2)全班齐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白杨的特点。
(3)老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师读)在炎炎烈日面前,(生读)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读)在狂风暴雨面前,(生读)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读)在风沙雨雪面前,(生读)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读)在冰天雪地面前,(生读)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抓住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逐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对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形象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受到深刻的教育。
)师:白杨树的性格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你喜欢它吗?生:(异口同声说)喜欢!师:那我们就带着喜欢的感情读一读并试着背下来吧。
生:(齐读、背)三、剖析实质,领悟心愿(学习13、14、15自然段)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生:(齐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请看:(教师出示投影片,展现背景资料: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边远的地方参加生产建设,现在很多知识青年已经回到城市,而“爸爸”不但没有从边疆调回城市,而且还把儿女接去读书。
)1、分组读第13至15自然段,思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师:文中的孩子们明白爸爸的心愿吗?(请学困生回答)生:不明白师:那他们只知道什么呢?(请学困生回答)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现在接他们到新疆念书。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回来接他们到新疆工作。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设计意图:关注学困生的个人体验,创造机会让他们发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师:他们不知道什么?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念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究竟有多远。
师:那你们知道吗?生:(异口同声说)知道!师: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爸爸心愿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做个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生:爸爸的心愿是借赞扬白杨树,来表达自己一辈子扎根边疆的心愿。
生:爸爸无怨无悔,建设边疆的热情不但没有减退,而且已经深深爱上边疆,决心扎根边疆。
师:是啊,爸爸工作的地方虽然边远、艰苦、落后,但他没有逃避艰苦的环境,而是乐于扎根边疆,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2、扩展延伸,体会感情师:爸爸不仅赞扬了白杨树,还赞扬了谁?生:千千万万献身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
生:还赞扬了那些服从祖国工作分配的人。
生:还赞扬了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师:你们说的很好,千千万万的祖国建设和保卫者非常值得称赞。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
(分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把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品格和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志向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理解了爸爸表白自己建设祖国边疆的心愿,就蕴含在赞颂白杨崇高品格之中,这样从“白杨树的高尚品格”和“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的联系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建设者们高大的形象仿佛就屹立在学生面前。
)四、品读语句,体会情感(学习16自然段)1、自由品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体会“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1)“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又是指谁?(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你是怎样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5、带着对父亲的敬意再读一读这段话。
五、感情朗读拓展延伸1、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
(全班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读中生华感情。
)2、体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那些人具有像白杨树一样崇高精神的呢?(有筑路工人、石油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军人等。
)六、课堂练习,扩展思维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戈壁()的争论()地抚摸()的白杨()的身影()地闪过(设计意图:关注对学困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查。
)2、借物喻人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运用此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物与人的相似点。
下列植物都用来比喻哪类人呢?小草:兰花:绿叶:莲花:(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七、作业1、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小练笔: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