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14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父亲教会我什么是人生价值有很多人说一起生活经常接触的人,我们总会看到他的很多或大或小的缺点以致无法产生一种崇敬的感觉。

这话很实在,然而对于我来说,有一个人是例外,那便是我的父亲。

正是他教会我什么是人生价值。

还记得有一次初中放学回家,一进门便有一股臭烘烘的气味扑鼻而来,又看见父亲急急忙忙在拖鞋,而让我吃惊的是平时最爱干净的他浑身都沾满了黄兮兮的粪便,一身狼狈,我呆若木鸡,那时那刻父亲的形象一下子降了级。

在父亲洗澡时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了妈妈,妈妈告诉我说父亲骑车抄小路回家时听到小孩的救命声,发现小孩掉进了路边的大粪便池中,快要被淹没了,他便一下子跳入粪坑把小孩救了上来,结果他刚买的宝贝手机也就香消玉殒了。

而当他将抽泣的小孩送回家时,小孩的父母一把拉过小孩,不仅没有一句道谢的话还把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我听了不停地为父亲抱不平,看到他洗完澡出来后还抱着一丝希望用吹风机吹着那无法挽救的手机,我问父亲:“值得吗?”他严肃地说:“有什么值不值得,那可是一条命!”我压低了声音说:“可他们那么对你。

”而父亲说:“他们是外地人,应该体谅他们,也许他们是觉得无以为报,宁可什么都不说,他们的心里肯定不好过,然而不管他们怎么对我,救了那个孩子是绝不后悔的!”我不禁肃然起敬,对自己的小心眼感到惭愧,而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

从那时起,我才懂得细心观察父亲所做的事情,面对他朋友有难之时他会为他们四处奔波,面对一同事对他的背后使坏他只是一笑置之,面对大大小小的吃亏都不会影响他的助人为乐,看到哪怕是处于困境的陌生人他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感谢平凡而又高大的父亲教会我什么是人生价值,是他一直用行动教育着我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现在回头看看让我想起最近看的《沉思录》里所说的“人生在世,只有一件事情是真正有价值的,那就是怀着真诚和正直度过一生,甚至对于不诚实、不公正的人也保持仁爱的态度。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母亲教会我坚强5月13号是母亲节,我生活在另外的城市,没有和母亲在一起。

也就是一年回去看他们一两次。

我没有给母亲买礼物,也没有给她打电话,祝她节日快乐,我把祝福深深埋在心底,因为我觉得不管是给母亲寄礼物回去还是打电话都太虚了。

母亲不需要这些,或许她根本就不知道有母亲节。

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幸福,我们幸福了就是对母亲的回报。

去年6月份,父亲再次住进了医院,胆囊炎需要手术,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这这是一个小小的手术,可是父亲有心肌梗死病,这样手术风险是很大的。

而那时是我生活的低谷,日子过的乱七八糟,我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听到父亲住院的消息,我很着急,家里人说不要紧,看看再说,他们不愿意我大老远的折腾。

可是我还是不放心,回去了。

而且我就是不回去我的状况也不会有什么转变,回去了忙了或许能暂时忘记一些东西。

我看到了母亲,她完全没有无助的样子,她那么平静,让我觉得她和在家过日子没什么两样。

她干什么都是那么自然。

有一次父亲由于胆囊炎的折磨而引起了心肌梗死病况加重,那晚只有母亲一个人陪床,母亲一个60多的老太太是怎么在一个晚上找来大夫,取药,门诊,住院部,院前,院后跑了四个来回的,那些繁琐的手续她是怎么办理的。

但是我知道母亲一定没有慌了手脚,她做这一切一定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的。

第二天我们到医院时她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下这件事。

不过后来我们知道,那晚医生护士在找家属的时候,希望看到的是他们的儿女,医生护士一直说怎么能让一个老太太陪床呢,母亲的回答是我让他们回去的,有一个人就可以了。

做过一切检查,联系了心血管专家,各项指标都达到手术要求时,父亲终于可以手术了。

在父亲推进手术室后,同意麻醉那上面要签字,因为麻醉师前一天我们见到了,她跟我们讲象父亲这种情况很复杂,风险也很大,60%,这不等于一半命仍进去了么。

可是不手术又没有别的办法。

我浑身发抖,我再也坚持不住,泪还是出来了,我告诉妈妈手术都是有风险的,可是已经是泣不成声了。

母亲这是说了一句话:该怎么办怎么办,要挺住!母亲虽然红着眼圈,可我看到了她坚毅的脸。

那一刻我不敢看其他人的脸,我陪了一会母亲到一边让忍不住的泪流了一会。

母亲没有流泪,就那么坚强的等在手术室的门口。

参天有眼,父亲手术很成功。

父亲康复出院后,我常常的想起母亲的坚强,在关键时刻不是我们来安慰母亲,而是母亲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了主心骨。

我们都已经年过而立,将近不惑。

可是在母亲面前我们还是孩子,还是不能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也在这件事以后,我对我的生活有了一个新的态度,想到母亲的坚强我就有勇气面对一切。

我一次次在心里祝福母亲,深深的!感谢母亲教会我坚强,给我勇气!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父亲教会我阅读我对阅读的兴趣,全部来自父亲。

我想也许对书的爱好,父亲是从血脉里就传给了我吧。

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来没有读过童话故事,翻检我的阅读史,一个小女孩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啃读四大名著,感谢上帝,那个时候鲜有课外作业。

二年级的时候,用毛笔抄写了红楼梦中所有的诗词;三年级的时候,对水浒中两军对垒的阵势大感兴趣,四年级的时候,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三国,五年级的时候,把毛主席语录和诗词倒背如流……在几乎把父亲书橱里的书都生吞活剥以后,就开始读姆妈书架上的《反杜林论》和《共产党宣言》。

于是就感到,父亲和姆妈就是两个阵营里的人,因为两人的书实在差异太大,而我就在这两大阵营里逐渐长大了。

扪心自问,为什么从小时候开始就喜欢一切文字的东西。

答案只有一个:父亲。

在我离开家去读中学之前,我印象中的父亲每天在家的大多数时间永远都在看书,好像一个淘金者面对着一座矿山;每天父亲下班回来,他手里拿着的腋下夹着的永远都是书刊,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犒赏。

记得参考消息曾经是我的最爱,有一年连载了一个多月苏联克格勃的消息,由此在我心中埋下了长大以后当外交官的理想,直到现在,母亲还保留着我当年的参考消息的剪报。

又有一段时间看报纸,连中缝都不肯落下,简直就是一个饕餮之徒对一切文字来者不拒。

姆妈一个礼拜才回家一趟,见我废寝忘食地看书,有时都吃惊,会对爸爸说:一个小女孩,削削瘦手脚老是冰冷,怎么能对书本保持这么持久和巨大的热情?将来怎么嫁人?甚至不惜用学音乐和跳舞来分散我的爱好。

此时爸爸总是淡淡一笑:幸好痴迷的是书,我们不用管她,让她读吧!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父亲无言中给我的父爱。

不是美食,不是绸衣,不是华屋,没有强迫,没有奖赏,没有任务,就只是阅读,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幸福感。

下次你到我家来,看到家里到处是书,一定不要讽刺我是读书人,对我而言读书就是个习惯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母亲教会我做人在这世上,母亲是我最亲的人。

我的生命是母亲给予我,让我有机会体会世间的历程。

在我那充满美好的记忆中,母亲教会了我做人。

记得在那一年,班上的一位同学把我的笔记本弄坏了,我非常生气。

回到家,我向母亲诉说,希望可以得到母亲的帮助,哪知她对我说:“孩子,做人要大胸怀,本子弄坏了就算了,忍一忍,何必非要斤斤计较呢?”母亲的花让我非常震惊,不过我还是听从了母亲,没有和那位同学去争。

母亲不仅教会了我做人要大度,还教会了我做人要诚实、守信。

在记忆的深处有这样一件事:在那一次,我到同学家去玩,回家迟了,母亲问我做什么了,这么晚才回来。

我害怕母亲骂我,就撒谎说:“我,我,我在学校写作业呢?”母亲见我说话吞吞吐吐,便问我:“真的吗?不可以撒谎。

”我望着母亲那种质疑的目光,便说出了实话。

母亲板着严厉的面容说:“你怎么能骗人呢?你知道吗,你现在开始撒谎,以后就会成为社会的败类,你知道吗?”望着母亲,不知是内疚还是被吓着了。

几颗晶莹的泪珠从眼眶渗出。

母亲见我哭了,语气放轻了些,说:“做人要诚实,不能来得半点虚假,孩子,你一定要记住。

”我内疚地点了点头。

不光这样,还有一次,班里一位同学约我星期六到她家教她跳舞,我说:“好的,我星期六去你家,不见不散。

”我回到家对母亲说了,母亲同意了。

到了星期六,我正在家里看书,母亲见我还在家中便问我怎么没有去朋友家。

我说:“只不过说着玩,何必当真。

”母亲看我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狠狠地批评了我:“说话一定要注意,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办到,你听说过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吗?她就非常守信。

”我听了只好向朋友家走去,到了她家门口时,看见她的妈妈,从她妈妈口中得知朋友并不在家。

我便往家走,回到家母亲见我这么快就回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朋友不在家。

”母亲问:“你后悔吗?”我摇摇头说:“不后悔。

”母亲笑着点点头。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在记忆的长河里,母亲用她的一言一行教育我,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

使我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2014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如今的社会,“孝”这个字可能离的太远了,天天都有那些不孝之事,是社会的进步太快了?还是人性消失了?还是人太懒惰了?古时有二十四孝,广为流传,但在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呢?如今的社会,有很多的人,家里父母健在的时候没有好好去服侍,却在父母死后,高调的举行追悼会,以为做了这些别人就会以为你是个孝子吗?还有这些人,对自己的父母不是骂就是打,甚至几十年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问,也不回家看看,就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出生低微,而自己变成城市里的人了,觉得在农村的父母有失你的身份了,还有的娶了媳妇之后,听媳妇对自己的父母说三道四的,从而慢慢厌恶自己的父母。

那么想想问问这些人,你们如果没有父母给你们生命,你们有这样成就的就会吗?换个角度来说,你们有孩子吗?如果你们老了,你们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对你们,对你们就像陌生人一样,对你们就像瘟神一样,你们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为什么古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如果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则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导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则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则渺然无知矣。

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