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从学语文的“怪现象”引发思考,语文课上我们都在做什么?语文到底是什么?使用哪个版本教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这些教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学语文的一些现状
1 课内与课外。
吕叔湘和张志公先生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有些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也有这样的体验,要让学生学好语文,仅凭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跟上。
2 语文课与数学课。
如果一个中高年级学生因生病缺了几天的课,病好后他最着急补的是哪一科?哪一科老师最着急?肯定先忙着补数学,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补,往下学会很困难。
数学老师也最着急,如果不把学生落下的课不上,后面知识也没法教。
语文却可以不补,老师和学生都心安理得,只要他把生字学了,课文读了,既不会影响下面的学习,也不会影响他的考试成绩。
3 关于教材。
再说说教材,2002年我校随全区进入新课程改革,当时我们学校语文教师使用着四种不同的教材,一年级人教版课改教材、二三年级天津版、四年级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五六年级是老人教版教材。
数学教材版本不同但教学内容基本相同,而语文教材中相同的课文就不多了。
从全国的范围看,人教版、北师大版、
浙教版、苏教版等等,教材版本这么多。
看来教哪本教材不是最重要的。
二、我们的思考
在语文课上我们都干了些什么?语文到底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讲: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田本娜教授说: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
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是一门言语教育课程,我们强调它的言语教育性质和言语能力的培养目标。
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教育为主。
言语是什么,就是语言的运用,表现为听说读写的四种状态。
看来语文课上,就是应该训练学生口语、书面语,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练习。
可面对一篇篇具体课文时,又不能准确把握训练的点。
因为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
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么多年,那么多版本的语文教材没有一本是明确教学内容的,全是由教师自主发挥。
怎么才能正确的使用教材呢?
三、如何看待教材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如何看待教材”的问题,耳朵里听到最多的是“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没有错,但一味地看轻教材,把
语文无限扩大化而出现了“泛语文”现象;把文章本意、作者原意放在一边,任由学生无限制地发挥,表面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实际就是教师放弃责任、不作为;教室就像影院,过多的视频资料挤占了学生细读文本的时间,出现语文课多媒体化倾向等等。
这些倾向是错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物,到底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教教材”是基础,“用教材教”是目的。
1 深钻教材,老老实实“教课文”。
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语文专家们本着课标精选出的,它的安排设计凝结着专家们的心血和汗水。
绝大多数选文是经得起推敲的。
对经典的文质兼美的文字,我们一定要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
2 大刀阔斧“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的例子,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阅读教学所承载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综合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阅读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
那阅读教学的阅读与一般意义的阅读又有什么区别?语文教育专家田本娜教授这样形象表示阅读教学的两个回合过程: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回归到语言文字,就是这样的思想内容是由怎样的语言文字表
达的。
而一般阅读只完成第一个回合就可以了。
实践“用教材教”的理念。
语文学习,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教材的语言形式。
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更是研究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内容,并有效实践运用。
如果把文章作为语法分析的对象进行解读,就毫无价值,浪费生命;只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解读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才能学到活的语言知识。
3 从课内引向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语文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
为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
语文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依靠每周6节~8节的语文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开设了“我爱读书”校本课程,读书课到阅览室去上;我们自行设计了读书积累本,学生除了记录自己的读书所得之外,还用图画来描绘自己的读书心情。
从激趣、指导、各种阅读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爱上读书、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