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A、世界的本原性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世界的物质性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1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本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10、社会形态是A、存在与意识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下面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_______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E、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2、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_______A、“天下之路,循则极,极则反”B、“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E、“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_______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表现在_______A、它以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B、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C、以改变世界为自己的根本目的D、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E、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5、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是指_______3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B、实践是直接现实的C、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D、实践的发展受主观因素的制约E、实践活动的诸要素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的6、辩证的否定是_______A、事物发展的环节B、事物联系的环节C、扬弃D、事物的自我否定E、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_______A、人的感受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受活动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8、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_______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制制度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E、社会风俗习惯9、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_______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B、它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C、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D、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1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内含有_______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包罗万象的存在是惟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

2、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

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

四、分析题:共1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材料:材料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因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其上不,其下不昧”,“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不见其首,不见其后”。

(《老子》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十章,第四章)材料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材料3老子提出了阴阳,有无,大小,前后,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难易,长短,智愚,刚柔,胜败,利害,吉凶,贵贱,祸福,荣辱等一系列的矛盾概念。

他说:“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四十章,第二章,第五十八章)材料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第六十三章)材料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5“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第三十六章)请回答:(1)依据材料1,说明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性质及其辩证法思想。

(2分)(2)依据材料2,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2分)(3)依据材料3,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2分)(4)依据材料4,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2分)(5)依据材料5,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2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辨析题:1、(1)错误。

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备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1)错误。

这两对范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等同的。

(2)主客观通常是在哲学基本问题意义上使用,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统一体。

主体并不3、(1)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2)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3)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4、(1)正确。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四、分析题:(1)材料1说明,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道虽然是“有物混成”,但它无声,无形,无象,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上下前后明暗之分,不能为人们所感知,是一种原始的观念物。

因此,道也就是“无”。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老子认为,道“周行而不殆”,它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其中包含的辩证思想。

(2)材料2表明,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道派生的统一整体。

道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派生出物。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整个世界统一于道,是根源于道的统一整体。

材料2说明了老子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的整体观。

(3)材料3说明了老子哲学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关于对立面的相反相成的思想,即对立面相互依存和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

(4)材料4说明了老子哲学的量变质变思想。

(5)材料5说明了老子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即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洼反而能盈满;敝旧反而能有新生;少取反而能多得;多了反而受迷惑;如想要包围他,必先姑且放纵他;要想削弱他,必先姑且使他强大;要想消灭他,必先姑且使他兴起来;要想夺取它,必先姑且让他有所得;等等。

这包含有曲折前进的辩证法思想。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