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
但是它也说明: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
传播主题越抽象,不用语言就越难表达。
解释“非语言符号” 英文对照nonverbal signs;non-language symbol;non-linguistic symbols;non - language symbol;nonverbal sign;non - language symbols;“非语言符号”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人类自然传通手段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
诸如姿势、表情、眼神、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服装的选择、整容手段、香水气味和时间与空间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号意义,都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渠道来表情达意。
它不但可以加强、扩大语言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弱化、抵消语言手段的效果。
如表情会表现言不由衷,眼神闪烁。
2、超越自然语言的范围,通过人的感官而感知的符号系统。
表达的信息常常带有某种暗示的性质,用来补充自然语言或表露感情。
有三种类型:(一)动态无声的。
以身体的动作表示“意义”,如点头、打手势、抚摸、拥抱等。
(二)静态无声的。
利用空间距离来传播某种信息,如呼吸、气味、服饰等。
(三)有声的。
利用语音的特点来表达意思,如叹气,呻吟等。
“非语言符号”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能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电视中,非语言系统基本上是视觉系统2、非语言符号是指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象符号、目视符号(地图、曲线、绘画等符号).符号的多样化为信息的表征提供了多种途径3、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视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外貌、语音语调、气味等等.语言符号作为思想的直接实现,不仅是具体事物的抽象符号,而且反映了种、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4、“身体语言”也可称为“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动作、眼神和表情等.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5、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外貌、空间距离、时间控制、环境布置和服装饰物等6、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从理论上说非语言符号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语言符号7、在传播学中,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体语,二是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三是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8、传播学把这类信息称为非语言符号,它们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例如,唐传奇《莺莺传》中莺莺在遭遇始乱终弃之后,赠张生玉环、乱丝和文竹茶碾子等三物非语言符号内容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1)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以及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体语是一人的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体语一般包括手势、动态体态、面部表情、触摸、眼神等。
体语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可发挥替代、辅助、表露、调节、适应等功能。
运动画面主要是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中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
在这个二元空间中,运动画面利用其光影、色彩、构图以及画面的组接和转换等元素来传递信息。
人际距离的符号性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霍尔提出的。
他认为人际距离与人互动的结果,即人际关系,有很大联系。
一般而言,关系越密切,距离就越近;距离越远,表明关系月松弛。
他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距离,提出“空间也会说话”。
他继而提出人际距离可以据此划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熟人区、社交区、演讲区。
不同的人际距离对传播情境和传播内容起到了制约和补充的作用,*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1.目光接触与注视:注视——强化人的判断或增强对方信心,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表情。
2.面部表情:喜悦、幸福、悲伤、气愤、恐惧、恶心。
3.外表:着装+外形。
4.人际空间距离: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5.动作、举止:说者;听者。
6.身体接触:握手、拍肩、拥抱、贴面、亲吻。
7.时间:反映RP,责任感,对别人的尊重。
8.空间:表现主动者的动机和身份,参与者的心。
9.嗓音:声调。
*人际空间距离的信息:12步<L<25步, 公共讲话(公共演讲)4步<L<12步,社会谈话距离(陌生人)1.5步<L<4步,一般交际谈话距离(熟人,朋友)L<1.5步,亲密距离(家人或密友)(2)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实义符号乃至衣着、摆设、环境、雕塑、绘画、图片等等。
人际互动过程中,静止体态不仅能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它的不同样式还反映出双方社会地位和审美的区别(戈夫曼语)。
象征符号代表某个抽象的意义,它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如五角星,镰刀斧头等标志和徽记。
实义符号表达某个确定的意义,特征为简洁、形象、直观、易记,如狼烟、烽火、路标、信号旗等。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1)类语言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但是又不像语言一样有明确的字形和读音,也不像语言一样有固定的语法规律可循。
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
辅助语言是指辅助人类口头语言的声音要素,主要包括一掉、音量、音速和音质。
当声音要素系统中的诸要素在口头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口头语言意义的变化。
通俗的说,说话时的抑扬顿挫会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功能性发声是指人发出的哭、笑、哼、叹息、呻吟、口头语等声音。
它们不具有固定意义,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简而言之,类语言是口语的附加或补充部分。
(2)其他声音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
非语言符号特点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和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连贯性语言符号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
在一个句子中,不同性质、特点的词汇都有自己大体的位置,而且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分离。
因此,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
非语言符号“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
”(W. Littlejohn, 1989)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
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
2、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
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食指勾动中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
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相似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相似性。
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
3、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
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
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
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
比如,向人作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表示乞求或可怜的行为,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身体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4、协同性雷蒙德•罗斯(1986)写道: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
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
”①当你愤怒至极时,尽管你竭力克制,但沁出的汗珠、迅速的眨眼、轻微的哆嗦、沙哑的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却在“协同造反”,纷纷暴露真相。
即使你为迷路者指示路径,你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你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
除了单幅图片,现实中的非语言符号都是协同传播、同时送出的。
5、即时性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
驾驶汽车,红灯一亮即踩刹车;看电影电视,一出现人体的敏感部位,观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饥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突然一声巨响,听者立即大惊失色。
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作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6、真实性言语是行为的指标,眼睛是心灵的符号。
人浑身都可遮盖,唯独面目无法掩饰。
因此,除非训练有素的演员,一般人很难以非语言符号骗人。
如果你的讲话同你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不一致,聪明的听者总是依据非语言符号作出正确的判断。
甚至连孩子也会从父母严厉批评之后的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中,将批评的份量降到适当程度。
因为,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1. 传播过程的连续性。
2. 传播通道的多感官刺激3.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无意识性,也叫做非自制性。
非语言符号作用非语言符号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六种作用:补充语言符号,替代语言符号,强调语言符号,否定语言符号,重复语言符号,调节语言符号。
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解释:1.补充作用声调、面部表情、手势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
例如,在战场上,指挥员高喊“同志们,冲啊”的同时,右手猛力向前一挥;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们“注意听讲”的时候,两眼盯着两个讲话的学生。
2.替代作用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
当某件事不便用言语表述或特定环境阻碍了言语交流,这时就使用替代法。
比如,当一位朋友在饭桌上将你一次尴尬的经历准备告诉别人时,你用脚踢了他一下,他会意后打住;在吵嚷的股票交易所,人们也是用手势代替说话。
3.强调作用“给我狠狠打!”随着一声命令,指导员一拳砸在桌上。
“一拳”突出强调了讲话者的愤怒和决心。
对讲话中的某些词或话故意提高音量或者拖长,也是为了强调和突现其特别之处。
4.否定作用有时非语言符号会否定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