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提到数学,问题与解决问题就会被联系在一起,可想而知,问题的在数学中的作用之大。
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颁奖大会上,出现这样的现象:发奖时中国的学生都很风光,因为金牌往往被我们囊括。
但发奖后就不同了,中国的学生怀抱奖牌坐在座位上,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却会蜂拥到台上,向数学家们提出一大堆奇怪的问题。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问题提出比问题解决更重要,更具有紧迫性,更具创新成分。
它不但包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强调在问题解决后提出更有创意或扩展成果的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曾指出的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科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就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呢?回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试作解答、全体同学对解答进行研讨、评定;最后总结、明确。
这里不应该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单纯的聆听,而是要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他们会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运用合理的提问,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做问
题,想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
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好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增进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是师生间能否互动的关键。
我们的老师要成为一个会提问题的老师,如何提问呢?我认为提问应注意它的方向明确、内容有趣、把握有度。
(一)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案例1:三年级《周长》
出示课件:秋天的景色,一群蚂蚁忙着搬运树叶。
师:劳动之余,两只蚂蚁在进行跑步比赛。
(课件出示两片树叶),大家看看跑道在哪呢?
生1:蚂蚁沿着叶脉跑。
生2:沿叶边跑。
生3:沿边线跑一周。
(老师解释了叶脉)
师:沿边线跑一周,谁先跑完,谁赢。
生:右边,因为边越小,跑的时间越短。
师:如果一只跑得象刘翔,一只跑得象蜗牛,一样吗?
生:应速度相同。
师:在速度相同情况下,边线一周不同,结果不同。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树叶一周有关的知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日积月累中教育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形成一套足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的具有自明性的教学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已经被规定好了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忘了学生是有自己的思维,学生没有马上说树叶的边线,而说出了中间的叶脉,当然可以这么跑。
其次教师没有考虑到对语言的精确表白。
一只快似刘翔,一只慢似蜗牛,怎么比的,还有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了解“速度”吗,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将这句话改成“在跑得一样快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就能作出正确的反应了。
教师提问时尽量少用复杂的语句。
提问是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平台来探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鼓励他们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而不是让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来分析教师的提问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与本堂课不相关的其它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学生却配合不上。
这时也显
现出我们的教学理念的误差。
我们经常说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所提问题要能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学习效率的高低,总是与他自身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事物有着浓厚兴趣时,他的神经系统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
如果教师的提问总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必定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学生就会感到有趣而愉快。
案例2:《圆的认识》
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到圆的事物很多,比如汽车的车轮,现在请看画面。
(出现很多车辆,其中一画面中的自行车没了一个车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给它设计一个车轮,好吗?
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画圆).首先要选择一下(是什么?)
生:车轮要做成圆的。
应选择1
学生小组开始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显示圆规及圆的画法)
⑴定半径
⑵定圆心
⑶旋转一周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轮都有一车轴。
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学生装车轴)
生: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一点的地方。
师: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
生:多次几折,找交点。
生:也可用尺子量出圆中最长的那条线段
师小结:对了,车轴安的圆中心的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
(屏幕显示:圆心o)
3、装钢丝辐条(认识半经、直经)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
师:你们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辐条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生:从车轴即圆心位置向圆上画线段,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的。
师:在圆中这些线段就叫做半径。
(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
师:刚才我们折的折痕和找的圆中最长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
直径。
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给车“做车轮”,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感觉到圆的知识,原来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学生在与学生、教师在“做”中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互动中没有忘记提出问题,适时地把知识点抛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测,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全体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在活动中去动口,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辐条”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
学生兴致盎然,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
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同时让学生思考探究大量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发“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在讲《圆的认识》时,开始学生的“做”伴随着老师的“问”,可在后面我不问时,学生反问我“老师,如果我的车轴不在这个位
置上,你知道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吗?”这时我暗喜,因为我的问带出了他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问”就是为了学生的“问”,为了“不问”。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今天我们通过多维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
如果做好此项工作,会给教学带来莫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