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策略有效课堂提问策略一、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效课堂提问”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并日益为大家所关注,但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发展阶段。

有效课堂提问更加关注师生主体的彰显、学生思维的张扬、教学对话的开展和三维目标的实现。

对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对于提升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有所指,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效课堂提问”概念。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人这样定义, 有效课堂提问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

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和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赂(一)问题设计策略问题设计策略指提问阶段教师选择恰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有针对地将要进行的课堂提问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问题,确定提问的目的,选择提问的内容,尽量使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内容丰富,尽可能避免所有的提问只需一个字就可以回答。

在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常用的策略有:1、简化。

教师提问应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语言简单、清楚,容易理解。

2、调节。

提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相符的问题。

3、提挑战性问题。

问题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对这类挑战性问题的正确回答,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提继续性问题。

当学生的回答不得当、不完整时,教师应继续提问,通过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答复;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在其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问,使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交互的过程中。

这样,学生不但能从老师那儿得到更多的输出,也能加大自己的输出量,从而更有助于语言的学习。

5、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

问题不能过于直接、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

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

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 ,使每一个问题既能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性、清晰的层次性和丰富的挑战性。

(二)问题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指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的策略。

1、排序。

提问的问题应按由易到难,由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顺序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2、问后提名。

提名的方式应是先问问题,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提名,不能先提名,再问问题,因为这样,没提到名的同学有可能不再积极思考。

课堂上能主动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为少数,教师随意点名回答问题得到了一半以上同学的认可,他们表示随意点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

但这种随便点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随意,而是让学生在无法防备中而要有所准备,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现场表现、机会分配概率有的放矢,恰当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机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提问不主动的学生。

有的学生比较腼腆,有的学生容易走神,有的则可能做小动作。

有针对性地提问可给腼腆的同学机会,唤回走神的同学的注意力,制止扰乱课堂的同学,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应有的参与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参与“表达性”活动中,学习才能提高,所以提问不主动的学生,是促进学生参与的一种方法。

4、诱导。

当被提问者不能回答出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希望教师能够给一点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希望教师马上将机会转给其他同学。

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问题,将他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并给予提示,帮助被提问者找到问题的答案。

但是经过教师的反复提示、诱导,学生还是不能回答,可将问题转向下一个学生。

5、增加等待时间。

一般教师发问后,应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组织自己的答案。

学生最不满意的就是停留1—3秒后就开始点名,而这正是大多数教师的一贯做法。

然而,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在被要求立即回答时,由于紧张、准备不充分的缘故,通常会答不出或答错。

这样更多的时间可能会浪费在给学生的提示或纠错上。

7—9秒的等待时间最受学生欢迎,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思考后,他们答对的概率将大大提高,答案也会显得比较完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 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因此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

从提问、点名到回答,间隔时间是很难把握的。

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型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如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下面的情况,有时因为课时紧张,教师还没有等学生说完,便打断学生的发言,急急忙忙说出答案,或者当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卡壳时,教师没有采取适当的助答措施,反而对其粗暴训斥,这些显然是不合适的。

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那段思考时间,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也是知识结构迅速重组的最佳时期。

6、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时,教师应面对所有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面对自己说话,从而集中精力于课堂活动之中。

面向全体学生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变换。

变换指教师在提问时,应经常变化提问的方式,提名的顺序,问题的种类,给学生以新鲜感,并造成适当水平的焦虑,使全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保持高度注意力。

7、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下,学生的思维兴奋状态和注意力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提问的时机。

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思维混乱,因无法作答而失去思考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滞后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毫不费力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提问因缺乏思维深度而简单乏味,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

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在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尚未充分认识时,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精心设问,这样的教学,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课堂提问时,常会碰到学生回答:“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让他坐下。

笔者觉得在这个时候 ,教师应该耐心地引导他找到答案, 哪怕是帮他找出答案,以告诫和他一样有侥幸心理的学生,不要用此法来搪塞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上课不思考是过不了关的。

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展开提问。

8、提问后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发现,越是高年级学生, 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当然,年龄的增长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经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被同学讽刺或被老师冷落;还有些学生是因为老师曾给予过不恰当的评价而影响了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但教师有时也采取无原则的鼓励评价,只要学生回答问题,都一味地满堂鼓掌。

我们在教学中也肯定尝试过使用这种评价,一次两次, 学生还有点新意,但多次使用,一些学生很不屑,结果造成“高帽”满天飞,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没有给出准确的应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不妨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和鼓励,不要让其产生因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

应该说,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预设的。

问题的设计要到位,课堂教学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 但是强调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让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要有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预计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

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很多。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准确与否做出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学生是否正确回答了问题入手,还应着眼于是否通过提问又激发了他的想象,进而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问题,这样才能判断提问是否有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