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尺使用方法量具名称:千分尺千分尺的分类:①①按测量部位:内径②②精确程度:直接读数③③读数方式:读数估读④数显量程范围:0-25mm、25-50mm、50-75mm、75-100mm、100-125mm、125-150mm、150-175mm、175-200mm⑤操作步骤:⑥①将被测物体放在表面平整的平面上,选择合适量程的千分尺。
⑦②当千分尺的两个测量面与被测表面快接触时,就停止旋转微分筒,而改旋转测力装置,使两接触面与被测面相接触,等到发出“咔咔”的三声后,即可进行读数。
⑧③千分尺测量轴的中心线要与工件被测长度方向相一致,不要歪斜。
⑨④将千分尺固定开始读数。
⑩读数时注意:⑪外径:Ⅰ0-25mm、25-50mm、50-75mm、75-100mm千分尺⑫①读出固定套筒上露出刻度线的毫米数和半毫米数。
一格为0.5mm,如果读数在18.5-19mm之间,切记读数后面的0.5mm,将读数记下来,这是第一个读数;⑬②读出活动套筒上与固定套筒上基准线对齐的读数,并估读不足半毫米的数字,这是第二个读数;⑭③固定套筒上侧有十条横刻度线,活动套筒的刻度线和固定套筒上侧刻度线对齐的那条刻度线即为第三个读数;⑮④把三个读数加起来即为测得的尺寸。
⑯Ⅱ100-125mm、125-150mm、150-175mm、175-200mm千分尺⑰125-150mm千分尺主尺从25mm开始读完数加100mm⑱150-175mm千分尺主尺从50mm开始读完数加100mm⑲175-200mm千分尺主尺从75mm开始读完数加100mm⑳这三种卡尺都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第三位为估读。
21外径:Ⅰ100-125mm、125-150mm、150-175mm、175-200mm千分尺22①同0-25mm、25-50mm千分尺读数①;23②同0-25mm、25-50mm千分尺读数②;24③当固定套上的刻度线与活动套筒刻度线对齐时,则第三位读数为0,若固定套上的刻度线在活动套筒两刻度线之间时,则第三位读数估读;25④将三个读数相加再加上100mm即为测得的尺寸。
内径:测量方法同外径测量方法,最终测量尺寸直接显示在屏幕上,读出结果即可。
26千分尺的校验:校验步骤同千分尺读数操作步骤。
27若千分尺不精确用标准块校验时固定套上的刻度线与活动套筒上的“0”刻度线不齐。
则用校正工具将两条线对齐。
切记:校正时不要用力过度,防止精密测微螺杆变形。
28量程为25-50mm外径读数千分尺(精确到0.001)29量程为25-50mm内径数显千分尺(精确到0.001)30三爪千分尺精确度:0.005mm 如果处于0.005-0.010mm刻度之间则第三位读数为估读。
量程:11-14mm、14-17mm、17-20mm31读数注意:32①三爪千分尺主要测零件的内径,读数时不能固定,要多次测量;33②在读数时经常会遇到是否超过0.5mm而读错,在读数时,假想转动滚动套筒使“0”刻度线与固定套筒的刻度线对齐,就能判断是否超过0.5mm。
34螺纹千分尺用途:测量螺纹规有效径,读数为数显。
35螺纹规:通端小、窄、尖测量时能全部进入零件止端大、宽、平测量时只能进入零件1-2个扣36螺旋规M14*2.0-6G 14外径2.0螺距6G公差带(电镀前)量程为14-17mm三爪千分尺,精确到0.005mm 量程为17-20mm三爪千分尺,精确到0.005mm37外径有效径(中径)38螺距读数注意:39①在测量外径时用外径千分尺,测量时应找螺纹规外径的最大点;40③测量有效径(中径)时用螺纹千分尺;41④在测量有效径(中径)前应根据螺距选择合适的测头,安装好归零后方能进行测量。
42备选测头螺纹规43量程为0-25mm螺纹千分尺(精确到0.001mm)投影仪用途:测量一般测量工具无法测量的尺寸,倒角。
外径千分尺常简称为千分尺,它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长度测量仪器。
外径千分尺的结构由固定的尺架、测砧、测微螺杆、固定套管、微分筒、测力装置、锁紧装置等组成。
固定套管上有一条水平线,这条线上、下各有一列间距为1毫米的刻度线,上面的刻度线恰好在下面二相邻刻度线中间。
微分筒上的刻度线是将圆周分为50等分的水平线,它是旋转运动的。
根据螺旋运动原理,当微分筒(又称可动刻度筒)旋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0.5毫米。
这样,当微分筒旋转一个分度后,它转过了1/50周,这时螺杆沿轴线移动了1/50×0.5毫米=0.01毫米,因此,使用千分尺可以准确读出0.01毫米的数值。
外径千分尺的零位校准使用千分尺时先要检查其零位是否校准,因此先松开锁紧装置,清除油污,特别是测砧与测微螺杆间接触面要清洗干净。
检查微分筒的端面是否与固定套管上的零刻度线重合,若不重合应先旋转旋钮,直至螺杆要接近测砧时,旋转测力装置,当螺杆刚好与测砧接触时会听到喀喀声,这时停止转动。
如两零线仍不重合(两零线重合的标志是:微分筒的端面与固定刻度的零线重合,且可动刻度的零线与固定刻度的水平横线重合),可将固定套管上的小螺丝松动,用专用扳手调节套管的位置,使两零线对齐,再把小螺丝拧紧。
不同厂家生产的千分尺的调零方法不一样,这里仅是其中一种调零的方法。
检查千分尺零位是否校准时,要使螺杆和测砧接触,偶而会发生向后旋转测力装置两者不分离的情形。
这时可用左手手心用力顶住尺架上测砧的左侧,右手手心顶住测力装置,再用手指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旋钮,可以使螺杆和测砧分开。
用外径千分尺测量【目的和要求】了解外径千分尺(螺旋测微器)的构造,掌握用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并能用它进行实际的测量。
【仪器和器材】外径千分尺,待测金属丝。
测量前将被测物擦干净,松开千分尺的锁紧装置,转动旋钮,使测砧与测微螺杆之间的距离略大于被测物体。
一只手拿千分尺的尺架,将待测物置于测砧与测微螺杆的端面之间,另一只手转动旋钮,当螺杆要接近物体时,改旋测力装置直至听到喀喀声。
旋紧锁紧装置(防止移动千分尺时螺杆转动),即可读数。
外径千分尺的读数读数时,先以微分筒的端面为准线,读出固定套管下刻度线的分度值(只读出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再以固定套管上的水平横线作为读数准线,读出可动刻度上的分度值,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即0.001毫米。
如果微分筒的端面与固定刻度的下刻度线之间无上刻度线,测量结果即为下刻度线的数值加可动刻度的值;如微分筒端面与下刻度线之间有一条上刻度线,测量结果应为下刻度线的数值加上0.5毫米,再加上可动刻度的值,如图2.4-2读数为8.384毫米,图2.4-3读数为7.923毫米。
有的千分尺的可动刻度分为100等分,螺距为1毫米,其固定刻度上不需要半毫米刻度,可动刻度的每一等分仍表示0.01毫米。
有的千分尺,可动刻度为50等分,而固定刻度上无半毫米刻度,只能用眼进行估计。
对于已消除零误差的千分尺,当微分筒的前端面恰好在固定刻度下刻度线的两线中间时,若可动刻度的读数在40-50之间,则其前沿未超过0.5毫米,固定刻度读数不必加0.5毫米;若可动刻度上的读数在0-10之间,则其前端已超过下刻度两相邻刻度线的一半,固定刻度数应加上0.5毫米。
外径千分尺的零误差的判定校准好的千分尺,当测微螺杆与测砧接触后,可动刻度上的零线与固定刻度上的水平横线应该是对齐的,如图2.4-4甲所示。
如果没有对齐,测量时就会产生系统误差——零误差。
如无法消除零误差,则应考虑它们对读数的影响。
若可动刻度的零线在水平横线上方,且第x条刻度线与横线对齐,即说明测量时的读数要比真实值小x/100毫米,这种零误差叫做负零误差,如图2.4-4乙所示,它的零误差为-0.03毫米;若可动刻度的零线在水平横线的下方,且第y条刻度线与横线对齐,则说明测量时的读数要比真实值大y/100毫米,这种零误差叫正零误差,如图2.4-4丙所示,它的零误差为+0.05毫米。
对于存在零误差的千分尺,测量结果应等于读数减去零误差,即物体长度=固定刻度读数+可动刻度读数-零误差。
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维护和保养千分尺是常用的精密测量的量具(又叫它测微量具)。
千分尺的主要优点是它的结构设计符合阿贝原则和有稳定的测量力。
(注阿贝原则――“如果要使量仪得出正确的测量结果,那么必须将仪器的读数刻度尺,安放在被量件测量中心线的延长线上”)。
因此它的测量精度比游标量具高得多,所以千分尺不适于测量精度和光洁很低的另件。
千分尺也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是“0”位(即微分筒起始位置)容易移动,还有各部零件精度受一定限制,并在使用中易于磨损,因而千分尺又不适于测量精度过高的零件。
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方法1、使用前的注意事项:(1)使用前先用软布或干净棉丝擦净两个测量面,然后转动微分筒和棘轮,使这两个测量面轻轻地接触并使棘轮发出“咔咔”的声音。
这时看两测量面间有没有间隙(漏光),以检查测量面的平行性。
再看“0”位是否对准,如果“0”位不对应重新调整。
0-25毫米的千分尺可直接校对“0”位,大于25毫米的千分尺用校对杆校对。
(2)旋转微分筒时,微分筒应能够自由灵活并谐调地沿固定套筒移动,而不应有磨卡和任何不灵活的现象。
(3)被测工件表面,必须经拭揩干净,以免脏物损坏测量面或影响测量精度,如发现测量面有毛刺,可用天然油石轻轻地将毛刺抛去。
2、千分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时左手握住尺架,右手转动微分筒,当测量面快要与零件表面接触时再旋转棘轮至到发出“咔咔”的响声后便可以读数。
如果把千分尺从工件上取下来读数,应先搬动止动器把测杆固定后再取下尺来读数,这样的方法尽量少用,因为容易磨损测量面。
(2)旋转微分筒不要很快,以防测量面相撞挤坏千分螺杆和螺母,更不能用手掌握着微分筒使劲地拧动。
旋转棘轮时要用力均匀转动平缓,不要猛力旋转,这样会使测力不稳,也容易发生撞击。
(3)退尺时应转动微分筒,而不应旋转后盖和棘轮,以免零件松动影响“0”位。
(4)大量测量时可以把千分尺夹在钳子上,左手拿件,右手操作千分尺进行测量。
(5)为了消除测量误差,可以在原地方多测几次取平均数。
为了测量某些工件是否产生隋圆或锥度,更需要对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位置作反复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