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水利用与城市防洪

雨水利用与城市防洪


2012 年 10 月第 10 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防洪排水 73
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比较 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 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上海浦东国际 机场航站楼雨水收集系统水平投影面积达 17.62 万 m2,在暴雨季节收集雨量为 500 m3/h,污染程度 轻,较生活污水回用更为经济、简便易行。雨水利 用技术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上海市世 博会场馆建设中都有运用。
把雨水当成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城市加以 开发利用,是我国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剧增,水资源短缺问题日 益加重,城区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城市洪灾连 年发生,城市防洪与开源节流的问题摆在人们面 前。因此,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雨水 利用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特 大城市的一些建筑物已建有雨水收集系统,但是 没有处理和回用系统。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目前,国际上城市雨水利用研究比较广泛。东 南亚的尼泊尔、菲律宾、印度、泰国,非 洲 的 肯 尼 亚 、博 茨 瓦 纳 、坦 桑 尼 亚 ,以 及 日 本 、德 国 、澳 大 利 亚 、美 国 、新 加 坡 、法 国 等 国 家 都 采 取 了 多 种 技 术 开发和利用城市雨水。其中德国和日本的城市雨 水利用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 一。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 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 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 统,道路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 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
收稿日期:2012- 08- 13 作者简介:王新南(1972-),男,上海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从 事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2 雨水利用技术
传统城市雨水收集是在雨水落到地面上后, 一部分通过地面下渗补充地下水,不能下渗或来 不及下渗的雨水通过地面收集后汇流进入雨水 口,再通过收集管道收集后,排入河道或通过泵提 升进入河道,即传统城市雨水管理以雨水尽快汇 集至收集系统,经收集输送后快速排除为目标。随 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高强度人类活动改变城市 地表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使得相当比例的软性透 水性下垫面变为不透水表面(路面、屋面、地面)所 覆盖,改变地表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影响雨水 截留、下渗和蒸发等环节,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规律 变化,加剧了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因 此,传统的雨水管理模式表现出城市洪灾风险大 量 流 失 、生 态 环 境 破 坏 等 主 要 问 题 ,而 蓄 渗 、缓 排 、利 用 等 已 成 为雨水利用研究的重点。
0 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和权威 人士已经预见到 21 世纪全球将普遍面临人口、资 源与环境的三大挑战,其中水危机将是三大挑战 中的核心问题。为此不少国家都在认真研究本国 的水问题。有些不缺水的发达国家,为了满足本国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开始实施节水战略,广 泛应用节水技术,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 新型城市,而我国一方面是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 量不到 2 400 m3,仅为世界人均量的 25%(1/4), 被列为世界 13 个贫水(缺水)国家之一,另一方面 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防洪和排涝所暴 露 出 的“ 软 肋 ”越 来 越 突 出 ,如 何 将 雨 水 利 用 技 术 和城市防洪结合起来,使水资源更好地为实现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是人们值得关注的重 大问题。
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 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 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 段,市场上已大量存在收集、过滤、储存、渗透雨水 的产品。
日 本 的 城 市 雨 水 利 用 在 亚 洲 先 行 一 步 ,1980 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 1988 年成立“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1992 年颁布“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 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 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 雨水就地下渗设施。近年来,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 日本也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 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修建在楼前屋后。
城市雨水利用主要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 利 用 表 现 在 雨 水 汇 集 、贮 留 等 ,屋 顶 、路 面 等 均 可 不同程度地收集雨水,收集的雨水可汇集到雨水 贮留池中,对不同用途的雨水进行处理等级划分 和分别利用(见图 1)。雨水的间接利用表现为雨水 渗透。雨水渗透可包括点源、线源和面源的渗透, 人 工 渗 透 设 施 、人 工 湖 等 为 点 源 入 渗 ,河 道 、透 水 性道路等为线源入渗,减少城市硬铺盖、加大城市 绿地草坪面积可增加面源入渗量。雨水渗透对改 善城市水环境,恢复城市良性水循环具有根本性 作用。 2.1 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
72 防洪排水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 年 10 月第 10 期
雨水利用与城市防洪初探
王新南,何 鹏
(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1814)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各地暴雨过后大面积积水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在中国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如何将 雨水利用与城市防洪技术相结合为城市的发展服务呢?该文对国内外雨水利用与城市防洪技术作了总结,并以上海嘉定新城 雨 水 利 用 工 程 为 案 例 ,通 过 理 论 计 算 与 工 程 实 例 来 说 明 城 市 雨 水 利 用 的 经 济 效 益 和 实 施 的 可 行 性 ,寄 予 对 国 内 其 他 城 市 的 建 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雨水利用;城市防洪;渗透;透水结构;嘉定新城;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 7716(2012)10- 0072- 05
我国早在几百年前就有高水平的雨水利用设 计和工程设施,北京市的北海团城、故宫等古建筑 群区,在公元 1400 年前就采用了独特奇妙的地面 透水设计和雨水收集工程设施。团城是著名的中 国古代园林文化遗址,在明朝建城之时,为了利用 雨水浇灌树木,在城内建立了地下渗灌和排水系 统。该系统由九口地面渗井,一口地下深埋排水竖 井和地下排水沟组成,它的合理设计使得千年古 树茂盛不衰。这种灌排系统是我国祖先留下的宝 贵的城市雨水利用工程,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