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人词人简介

古代诗人词人简介

古代诗人诗仙-白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当涂,江油、安陆有纪念馆。

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府巩县(今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白合称“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商隐与杜牧即“小杜”区别开来,杜甫与白又合称“大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诗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新。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禹锡并称“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鬼-贺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福昌(今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昌谷,是唐宗室王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著有《昌谷集》。

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白、商隐称为唐代三。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贺是继屈原、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诗骨-子昂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拾遗。

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诗杰-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河津)人。

王勃与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诗狂-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永兴(今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诗家天子-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诗佛-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人,祖籍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诗囚-孟郊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武康(今德清)人,祖籍平昌(今临邑东北),先世居(今属)。

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灵宝)因病去世。

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诗奴-贾岛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道幽州阳县(今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诗豪-禹锡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城(今)人,祖籍,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

据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帝王也风骚:邦、彻、操、世民、武则天、煜、乾隆小杜:商隐、杜牧商隐商隐,字义山,号(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今省市)沁阳,出生于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笺”之说。

因处于牛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义山诗集》。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商隐并称“小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孟襄阳: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王安石、曾巩愈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省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昌黎,世称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吏部。

谥号“文”,又称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学习先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柳宗元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刺史任上,又称柳。

柳宗元与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愈、柳宗元、王安石、洵、轼、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愈、柳宗元和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洵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轼、辙合称“三”,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轼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人,葬于颍昌(今省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辙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人(今省抚州市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集》、《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先生”。

汉族,建昌(今属)人,后居(今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清照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省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