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整理版本

医学心理学整理版本

1、神经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旨在了解大脑整体及其不同部位在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或出现某种心理活动时所发生的变化。

通过直接观察个体在不同意识状态下(如睡眠、清醒、思考、情绪紧张)大脑各部位的活动情况,推论和解释大脑分区的功能情况。

对于行为异常者也可以将所获的资料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2、情绪状态:一般分为三种,各有其特点。

心境:是指一种比较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主要特点是渲染性和弥散性。

激情:是一种短暂的、激烈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主要特点是爆发性和冲动性。

应激:是指突然发生的紧急状态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特点是超压性和超负荷性。

3、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根据研究涉及的时间分类: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

根据研究涉及的方法分类: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4、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一)儿童心理卫生:A、儿童期新生发展特点1、新生儿期2、乳儿期 3~4个月开始出现初步记忆,6个月有深度知觉3、婴儿期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4、幼儿期第一反抗期5、学龄期B、儿童期心理卫生的注意要点新生儿期和乳儿期心理卫生的注意要点母乳喂养(营养、母爱和安全感)、亲子联结(父母创造条件对孩子的感官、动作和语言进行训练,让孩子能够接触更多的刺激和摄入更多的信息;父母通过亲昵、拥抱和抚摸等体肤接触和言语情感交流。

1、)2、婴儿期心理卫生注意要点加强语言训练、丰富感官刺激、培养良好习惯3、幼儿期心理卫生注意要点营造和谐氛围、父母以身作则、参加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摆正孩子地位、多给表扬鼓励(二)青年心理卫生:A、青年期心身发展特点 5个1、生理方面的成长2、自我意识开始确立3、情绪敏感不稳定4、人格逐渐形成5、性心理不断成熟B、青年期心理卫生的注意要点 3个标题1、社会适应问题(自我矛盾、生物、心理、社会之间的矛盾、社会对少年认知态度的矛盾)2、情绪情感问题(受到挫折和打击时,出现情绪低落等,甚至非理性行为;辅导和训练青年对自身情绪的管理;)3、性的困惑问题(对性的好奇和敏感、对性欲冲动的困扰、与异性的交往问题。

)(三)中年心理卫生(四)老年心理卫生5、否认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

是指遇到挫折时,把已经发生但又不能接受的痛苦事件予以否认,以减轻自己的焦虑、不安和痛苦。

比如“此地无银三百两”“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

6、经典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用实验证明了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的其他事件相联系,从而对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始于刺激-反应(S-R)联系。

巴普洛夫运用狗的实验,演示了食物-唾液的S-R联系。

巴甫洛夫给饥饿的狗以食物,发现狗的唾液分泌增加。

由于这个S-R实验未经巴普洛夫训练就存在的,所以我们称食物为无条件刺激(UCS),而流唾液的行为为无条件反射(USR)。

当巴普洛夫将此无条件的刺激与新的条件刺激灯光或者铃声(不能自动引起预期反应的刺激CS)结合起来,经过一个阶段的反复联系,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产生了条件联系。

以后狗在单独灯光或者铃声的条件下,便会增加唾液。

无条件刺激(USC)→无条件反应(USR)无条件刺激(USC)+条件刺激(CS)→无条件反应(USR)条件刺激(CS)→条件反射(CR)7、正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后果可以使行为的频率增加,也可以使行为频率减少。

能使频率行为增加的后果成为正性强化,能使行为频率减少的后果称为负性强化。

是正还是负取决于人和情境。

8、失眠: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

原因:生理因素、躯体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反跳性失眠)、其他睡眠障碍。

9、精神分析疗法:p210基本理论(一)心理结构理论1、意识 2、潜意识 3、前意识(二)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 2、自我 3、超我(三)心理发展理论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Carl Jung(荣格)的理论(五)Alfrec Alder (阿德勒)的理论常用技术 1、催眠 2、自由联想 3、梦的分析 4、化解阻抗5、医患关系与移情6、解释与修通7、现在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10、挫折: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遭到阻碍,同时伴有不悦,烦恼、沮丧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形成挫折的三个条件:具有动机和行为;具有引起动机性行为受阻的主客观因素;具有挫折引起的负性情绪状态。

11、意志活动: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预定目标支配和调节行为,并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特点: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标的行动、具有心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密切相关。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12、应激心理应激:是人们对外界环境有害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产生的生理、心理、行为反应。

也就是说,是个体在实际或认识上的要求(或需要)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因素,包括各种来自外部物质环境、人体内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应对:应对是反映人对现实环境有意识的、灵活的、有目的的调整行为。

应激的生理反应: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应激的情绪反应:恐惧、焦虑、过度依赖、抑郁、愤怒、敌意、自怜。

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行为、失望、物质滥用、睡眠和进食问题。

13、心理评估p121一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特殊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 7、教育性原则定性诊断常用的方法有个案法、晤谈法、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等。

定量诊断的方法主要是各种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

14、认知指人们对事物知晓的过程,包括对事物的注意、辨别、理解、思考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15、健康的定义1948年4月7日WHO组织法的序言中强调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

16、思维概念: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的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应,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

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和概括性 2、目的性和指向性 3、逻辑性和连贯性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年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提出到理解信心有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生成阶段和判断阶段。

想象: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分为有意想象(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无意想象。

17、知觉的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18、记忆概念: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染得心理活动保持连续性的前提。

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信息在大脑中存留的时间分类: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在感觉系统存留时间仅有0.25~2s的记忆)短时记忆(刺激过后事物映像在感觉系统存留为1~2min)长时记忆(是记忆信息储存时间保持较长时间,包括数日、数年,直至终身。

记忆的基本过程 1、识记 2、保持3、再认或回忆是对头脑里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是记忆的最后阶段19、注意概念:人在清醒状态下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着选择、保持和调节作用的特殊心理活动。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功能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和紧张性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注意的分类:1、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注意障碍:1、注意增强 2、注意减退 3、注意转移 4、注意范围缩小20、心理治疗的目标心理治疗的定义:是一种治疗形式和特殊的人际关系过程,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与患者之间,或者在集体环境中与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或沟通,运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目的:为了帮助患者改善情绪障碍,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不适应的行为方式,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发展。

21、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的反应。

22、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创立。

分析论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人格和人性的解释其重点有三方面的阐述①人格动力观,Freud用潜意识、欲望、生的本能等观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②人格发展观:Freud以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两性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点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③人格结构:Freud 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23、幻觉是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1)幻听 2)幻视 3)幻嗅和幻味 4)内脏幻觉24、人格结构理论①精神分析学派:潜意识理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理论,心理防御机制。

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认知理论。

25、行为治疗概念:以行为主义理论发展成的心理治疗方法Wolpe(沃尔普)根据交互抑制的原理发展了一种治疗引起焦虑的恐惧行为的方法,称为“系统脱敏疗法”26、心理健康的标准5个1、个体经验标准2、统计分析标准3、心理测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5、医学诊断标准27、性发展理论26、社会支持27、情感28、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与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新观点: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

29、应激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作用于物体的外部压力或应力。

1925年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Cannon将应激概念引入人类生理学研究。

概念指:超过一定临界阈值后,破坏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一切物理、化学和情感刺激。

30、马斯洛31、同感32、弗洛伊德33、睡眠睡眠分期:S1(浅睡期)、S2(中睡期)、S3、S4(深睡期)。

睡眠的周期:入睡潜伏期,一般为20min。

入睡后,首先是浅睡期,0.5~7min;然后进入中睡期;30min~38min后,最后进入深睡期,持续约数分钟至1h。

以后再回到中睡期;开始入睡后70~90min,进入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通常只有5min左右;接着再回到中睡期,也即是第二个睡眠周期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