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声现象 评课

认识声现象 评课

《认识声现象》评课意见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认识声现象》,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点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中活动比较多的一节课,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科版认识声现象主要内容是声源,声音的传播,声传播的速度以及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本节是学生接触声音的第一节,也是接触物理的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而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波的产生。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上面两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针对重难点,我设定了如下目标:在知识方面,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初步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能力方面,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为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为达到所设定的三维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教学。

问题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促进思维的发展。

体验学习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引探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设定的教学过程为:以一个让学生辨别声音的小游戏开始,通过这个游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

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让大家思考。

接着让大家把手放在喉咙上跟老师一起发出“啊~”,再给大家演示音叉静止和发声时放在水里的实验,引发大家思考,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这两个实验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总结物理现象的能力,这种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声音产生这一难点更好的理解。

接着引出声源的概念,让大家回过头判断课前小游戏里的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声源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通过一道练习题巩固声源的知识。

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声源之后给大家演示一个关于声音产生并传播的实验,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通过播放水波的动画告诉大家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并以击鼓为例子详细讲解声音的传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难点。

再提出问题”太空中宇航员是怎么相互联系的?“让学生知道声音并不是在哪都可以传播,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以生活为背景培养学生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通过对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表格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然后是气体。

最后介绍一下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并简单的解释一下超声波和次声波。

这堂课的特色在于以游戏的方式开始和大量的实验探究。

对于这堂课,重难点要把握恰当,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认识声现象》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

我认为各位老师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感觉效果不错。

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二,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自身素质不过硬,在板书,语言上还有待加强。

2、情境引入,学科性不强。

能用实验引入的今后一定要用实验引入
3、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对于基础的知识,一定要夯实。

4、今后要加强小组建设,关注加减分情况,让他们比着学。

5、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