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装配式建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报告摘要:●装配式建筑是当代建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自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历经四个阶段。
当前我国正处于当代工业化发展阶段,环保任务紧迫叠加人口红利消失,预制式结构建筑迎来发展契机。
同时,钢铁产能过剩背景下,装配式钢结构一再受到政策鼓励,未来增量空间广阔。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模式,以预制构件在施工工地现场装配,而非传统的现浇模式。
相对于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具有更加“环保、高效、高质”的特征。
我国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应用最为广泛。
钢结构具备轻质高强、可塑性强、抗震性强、绿色节能等优势,多应用于非住宅类建筑中,较少应用于住宅建筑,其单位造价比PC40%的预制混凝土结构高约300元。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由现浇走向预制式,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成本比传统现浇方式高20-25%。
●行业政策密集出台,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有望快速突破我国政府近年密集出台相应政策,沿上下游布局实施共同着力。
目前全国31省份已出台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其中26个省份已出台相应补贴政策)。
据估测到2020年,约8个省份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当期新开工面积的30%左右,约5个省份可达20%,预计其余17个省份该比例低于15%。
近期我们通过宏观政策、产业研发、以及下游地产需求来分析,发现行业已到质变时刻。
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全国装配式建筑推广与补贴并进,推进力度较大,行业有望乘政策春风,早日完善规范化产业化体系;从产业研发及成本角度来看,装配式成本比传统施工高,但传统施工依赖于现场人员,人口红利消失之际,劳务成本不断走高,传统施工方式成本优势逐渐削弱,且技术研发加速之际成本有望降低;从下游来看,当前融资环境偏紧,地产板块具有高周转要求,装配式建筑需求有望扩张。
●“十三五”要求装配式建筑到2020年占比达15%,行业空间释放在即我们根据“十三五”要求的最低装配比例作出了装配式行业空间预测,经测算可知未来三年装配式建筑总规模约12705亿元,2018-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规模有望达2521亿元、3961亿元、6223亿元,分别占2017年建筑业总产值的1.18%、1.85%、2.91%。
●相关标的:建议关注:富煌钢构/鸿路钢构/东南网架/精工钢构。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下行,各省市装配式建筑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不及预期目录一、装配式建筑:当代建筑工业化的最佳载体 (4)二、从现浇到预制,装配式实现“节能+环保” (5)(一)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5)(二)装配式钢结构:抗震性最好的装配式结构 (7)(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体系的工业化载体 (8)三、国家及地方政策密集出台,装配式瓶颈有望快速突破 (9)(一)行业政策沿“钢材-施工-地产”着力,上中下游稳步推进 (9)(二)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有望快速突破 (14)四、国内装配式渗透率仍然较低,需求拉动下空间广阔 (14)(一)“十三五”15%规划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有望持续放量 (14)(二)对比海外市场,我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16)(二)钢结构绿色建筑市场潜力巨大 (16)五、相关标的:富煌钢构/鸿路钢构/东南网架/精工钢构 (17)六、风险提示 (18)插图目录 (19)表格目录 (19)一、装配式建筑:当代建筑工业化的最佳载体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自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历经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于工业复兴阶段,大量厂房兴建,且建筑要求不高,具有标准化特征,在此背景之下,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强调学习苏联经验,支持装配式建筑。
但受制于机械设备不完善,民用建筑应用较少。
2)装配式建筑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正规构件厂开始出现(北京为主),机械设备也自国外引入。
一方面预制混凝土结构开始推广于多层民用住宅;另一方面,现浇+预制混凝土钢筋结构开始应用于高层住宅及公共建筑。
3)装配式建筑发展步入低潮期:20世纪80年代后,受制于机械化水平低,装配式成本偏高,结构抗震性较差,人力成本较低等综合原因,原有已兴起的(半)预制结构建筑逐步被现浇结构取代。
4)近年钢结构广受鼓励:环保任务紧迫叠加人口红利消失,预制式结构建筑迎来发展契机,钢铁产能过剩背景下,装配式钢结构一再受到政策鼓励,未来增量空间广阔。
图 1: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整理表1:1952至今装配式建筑政策梳理时间线 归纳具体内容1952-1975 建筑工业化方案 《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1976-2012 工作方案:“三化一改”;技术规程技术规程:JGJ78-1、JGJ 20-84、JGJ 1-91、CECS52:1993、CECS52:20102013-2015 工作方案:国办发〔2013〕1号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节能建筑联动发展发展规划:住建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 住建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2016发展规划:中发〔2016〕6《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号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10年左右使装配式建筑占比新建建筑达30%发展规划:国办发〔2016〕71号《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装配式建筑提到国家层面,明确京津冀等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工作方案:国发〔2016〕74号《“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2017H1技术规程:GB/T51231-2016、GB/T51232-2016、GB/T51233-2016发布《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意味着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正式步入正轨工作方案:国办发〔2017〕19号协同18部委制定落实《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包含7大部分20项内容发展规划:建科[2017]53号《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工作方案、发展规划:建科[2017]77号《“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以及配套管理办法等三大文件:明确2020年前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比例达15%以上,其中重点、积极、鼓励推进地区分别达20%、15%、10%以上2017H2技术规程:GB/T51129-2017批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1129-2017,自2018年2月1日起实施。
原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同时废止。
2018Q1工作要点:建科综函[2018]20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编制装配式建筑领域技术体系框架,提升装配式建筑技术及部品部件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评估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评定第二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整理以历史经验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受益于其施工现场的“环保性”和“整体性”及不断扩张的厂房/住宅/商业用房需求,受制于较高的成本,施工难度及质量。
当下钢铁产能依然过剩,环保整顿力度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之下,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产业有望加速扩张。
二、从现浇到预制,装配式实现“节能+环保”(一)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其最显著特征在于预制性。
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模式,以预制构件在施工工地现场装配,而非传统的现浇模式。
相对于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具有更加“环保、高效、高质”的特征。
表2:与传统建筑模式相比,装配式建筑优势显著装配式建筑传统建筑提升指标模式以预制构件现场装配工地现浇-设计需要考虑更多因素(节点防水,外墙保温较简单-等),相对复杂人员配置 较少较多 人工用量下降30%施工管理 精准度要求高,管理较繁琐复杂 较简单 - 施工进度 较快较慢- 施工质量 工厂预制和现场机械安装的方式提高了建筑标准化及精准度现场施工的方式限制了工程质量 - 产业链特征 将设计、生产、施工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 设计、生产、施工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和分散-环保性 工厂生产,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较少,噪声污染较小,且建筑垃圾回收率提高 产生较多建筑垃圾,噪声污染、光污染 建筑垃圾减少45%,建筑污水减少45%,能耗降低30% 工期 较短 较长 工期提前30% 成本较高较低造价上涨30-35%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整理图2:装配式建筑 图3:传统式建筑资料来源:预制建筑网,民生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装配式建筑在线,民生证券研究院按照结构材料分类,装配式建筑主要可分为三大类: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三类结构的建筑因使用材料不同,施工特点和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
表3: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建筑对比 分类 工艺模式特点适用范围钢结构在工厂采用切割后焊接的方法,在工地施工时一般采用螺栓、铆钉或者焊接的组装方法,形成能够承受荷载的钢结构 强度高、重量轻单层厂房、大跨度公共建筑、高层和超高层的酒店和写字楼,住宅尚未广泛推广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浇筑和工厂预制均可。
预制类需在工厂制成不同的构件单元,再到工地进行组装,施工构件之间的连接可采用类似于钢结构的机械连接,也可以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组装成整体,还可以采用焊接或后张预应力的方法形成受力的结构 耐久性好、造价便宜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较为主流)木结构一般在工厂加工成不同的构件或部品,在现场通过螺栓和螺钉连接比较轻、施工简便,但我国木材资源不够丰富,实际应用较少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应用较多;利用国外木材资源发展国内低矮建筑是我国未来方向,特别是小城镇和农村房屋资料来源:预制建筑网,民生证券研究院(二)装配式钢结构:抗震性最好的装配式结构1. 钢结构具备轻质高强、可塑性强、抗震性强、绿色节能等优质特征钢结构是由钢板、型钢、钢管、钢索等钢材为基本材料,通过焊接、铆、螺栓等方式连接而形成的钢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