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要想使物理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我们必须重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把它们渗到教学活动中去。
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体会科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的物理学习,相比较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由于抽象思维的难度增加。
很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由于不适应物理的学习特点,甚至出现成绩的下滑,因此,初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是与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分不开的。
物理教学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基本功,还要使物理的课堂充满活力,激发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
物理老师在向学生讲述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层次,加强对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
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教材中的实验: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定,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大部分均采用观察法。
二、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往往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由于实验中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所以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
教材中的实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影响液体浮力大小的因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电流热效应大小的因素等都使用控制变量法。
三、比较法
当两个物理现象具有某种相同或相异的性质时,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异同点,就可以帮助我们求同求异,认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两个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对比电动机和热机的异同点;比较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比较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异同点等都可以加深我们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四、转换法
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
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提高了。
初中物理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转换法的原理。
研究物体升温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通过观察放入相同电热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吸热多少;利用扩散现象来研究分子的运动及分子运动的快慢;研究动能或势能大小时通过观察运动的小球推动纸盒移动距离的大小或是木桩被打入地下的深度,来推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研究力、电流、磁场时,由于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力所产生的效果、电流产生的各种效应、磁场的基本性质来研究它们。
比如可以通过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来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用灯光的亮度来感知电流的大小、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其磁性强弱;将光在透明空气中的传播转换为在烟或水雾中的传播来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五、理想化方法
用理想化模型代替客观原型的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化方法”。
它又分为“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例如,我们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的时候,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弱,这说明空气越稀薄,空气的传声能力越弱。
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不能传
声,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是非常类似的,这属于理想实验法。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