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初中幸奠权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渗透诗词歌赋,不仅能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解析其中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传播国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歌赋运用人文修养诗词歌赋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语言精练,朗朗上口,传承祖国时代文化的命脉。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挖掘这些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师生的文学修养,而且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革新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一、诗词歌赋在课堂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初中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强,有很强的记忆力优势。

心理学测验表明:少年儿童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和事物,而诗词歌赋正有以上的特点。

同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方式。

事实证明,发动学生收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很积极,兴趣都很浓厚。

再加上有些诗词歌赋本来就是歌颂美丽的大自然,这对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爱科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于诗词歌赋的收集、妙用对学生本身存在很大吸引力,所以只要教师认真地引导,就会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收集、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然后再进行班级内交流,还可以在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完成后,把探究过程、知识点编排成诗词歌赋。

在课堂中使用各种诗词歌赋,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牢固掌握。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诗词歌赋的应用1、新课导入时运用诗词歌赋有效实用的新课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标志。

有时运用诗词歌赋导入新课,创设生动的情景,既可表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诗词歌赋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又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优美的诗词歌赋,较好地描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分布、开花及生活等的影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2、提出疑问时运用诗词歌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枯躁乏味和含金量不高的提问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切本节生物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运用诗词歌赋给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等知识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

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

”提出问题: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其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成份的变化,学生是能够进行分析理解的,有利于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可渗透关于人们早晨加强身体锻炼的一些基本健康常识。

又如在讲授动物的行为学类型中的防御行为内容时,教师可引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提出“黄蝶飞入菜花为什么难以被发现呢?”因为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由于黄粉蝶具有与油菜花颜色一致的保护色,以致难以寻辨,说明动物防御行为的本质意义,就是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

3、设置悬念时运用诗词歌赋在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较好地体现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许多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达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习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哪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再如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设置如下问题:哪么二月的春风似剪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植物的嫩枝和叶将来发育成什么呢?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你有何感受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悬念,既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4、疑难点睛时运用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时以运用小诗来解疑解难。

例如讲授“植物茎的向光性”时,可以利用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此说明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使植物的茎显示出向光性。

又如讲解“液泡中细胞液色素”时,特别是对初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构和生理变化规律,可以引用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花”,以此说明秋季气温下降,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液中出现由糖分转变成的花青素所致,同时可引导学生对液胞结构的理解,知道细胞液是存在于液胞之中的物质,进一步理解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再如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理解大自中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简单,学生更易理解,较好地突破教学中难点知识。

5、课堂小结时运用诗词歌赋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之后的知识归纳和梳理,利于巩固识记。

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疲劳的眼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者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生物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

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诗“本体原只是公,母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警示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

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因此保护大自然就保护了人类自己,一定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再如在讲完生态因素后,教师可以将诗词歌赋进行重新组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很好地说明光照、温度,水分及日照时间的长短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样课后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能迁移运用,并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

6、课后思考时运用诗词歌赋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不断地巩固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后我们留下了老诗人艾青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

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

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

我们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发。

课后,有同学回答说:可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和社会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

有史迄今,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并非十分完美,而有着各种弊端,因此都是“咸”的,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和生态学等所要探索的课题。

可以预期,在并非遥远的将来,不论人类自身,或人类环境,都将变得无限美好,变成“甜甜”的。

再如:学习了“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后,引用郭沫若《女神》中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以及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这些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更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职责和义务,破坏生态平衡就是毁灭家园的重要意义。

再如学习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后,可以用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五言绝句,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及物质循环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提高学生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良好道德品质。

7、知识质疑时运用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对于伪科学要有鉴别力,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例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活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请问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 为什么?请通过改诗句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让学生展开讨论。

指出“以前诗人提到家蚕一生都吐丝来赞美蚕的辛勤,以及对人类做出的贡献,现在我们知道,蚕的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一生要经过卵(蚕种)、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发育阶段。

幼虫(蚕)吐丝之后并不死亡,而是形成蛹,再羽化成为成虫(蚕蛾),蚕蛾产子之后死亡。

可以修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加科学合理。

这就像教师一样,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掌握知识,他们不惜消耗毕生的精力,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样。

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蚕”让学生敢于质疑,又通过燃烧的“蜡烛“让学生想到别人,从而想到自我人格的培养,没有想到小小的事物,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8、品德教育中适时运用诗词歌赋生物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让生物学知识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感受生命之美、亲情之美、自然之美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又达到传播国学教育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