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所向披靡第一章PPT绪论物流系统的含义:是指按照计划为达成的物流目的而设计的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统一体。
物流系统的目标:1、将货物按规定的时间、数量送达目的地;2、合理配置物流设施,维持适当的库存;3、实现物流作业省力化、效率化;4、维持合理的物流成本;5、实现从订货到出货全过程信息顺畅流动。
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要素)1、系统资源要素(一般有人、财、物、设备、信息和任务目标等);2、物流功能要素(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环节);3、网络要素(仓库、物流中心、车站、码头、空港等物流据点以及连接这些据点的运输线路与运输方式构成了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4、支撑手段要素(1体制、制度;2法律、规章;3行政、命令;4标准化系统);5、物质基础要素(1物流设施;2物流装备;3物流工具;4信息技术及网络;5组织及管理);6系统的流动要素(流量、流向、流体、流程、流速、载体。
1、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载体的类型和规模,其社会属性决定了流向、流量、流程。
2、流体、流量、流速、流向和流程决定采用的载体的属性。
3、载体对流向、流速、流量和流程有制约作用,载体的状况对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会产生影响。
等)。
物流系统的特征:目的性(保证将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在必要的时候,按照必要的数量送达到需求者的手中。
)2、追求系统整体最优;3、物流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的关系;4、物流系统作为其上位系统的子系统而发挥作用(企业物流系统的上位系统是企业的经营系统——物流服务水准设定要以企业总体的经营目标,战略目标为依据);5、物流系统需要通过信息的反馈加以控制。
物流系统规划的原因:为实现物流和理化目标,必须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化的含义:为提高物流系统的了效率与效益,就必须把物流的各个环节(子系统)联系起来看成一个物流大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效率,实现整体物流合理化。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含义:物流系统规划是对拟建的物流系统的作出长远的、总体的发展计划与蓝图。
具体表现为物流战略规划、营运规划、组织规划、设施规划等。
一般的理解是如何对物流系统中的资源做最有效的配置,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佳的绩效表现。
属于物流系统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是可行性研究的一部分。
物流系统设计是在一定的技术与经济条件下,对物流系统的建设预先制定详细方案,是项目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属于初步设计的一部分内容。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1、物流系统的涉及面非常广泛,需要有各方共同遵循的准则;2、物流过程本身存在“背反”现象,需要有规划协调、理顺;3、物流领域的建设投资,尤其是基础建设的投资规模巨大,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现象,需要有规划的引导、制约。
4、是企业物流合理化和构筑新型物流系统的需要。
第二章PPT物流战略规划物流战略概念:物流战略是企业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物流环境及分析自身物流条件的基础上,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以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对企业物流发展目标、实现物流发展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所进行的总体谋划。
物流战略的特点: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指导性、稳定性等特点。
物流战略态势:是指物流系统的服务能力、营销能力、市场规模在当前市场上的有效方位及战略逻辑过程的不断演变和推进的过程。
(主要从宏观环境。
微观环境及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典型的分析方法有SWOT分析和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物流战略目标:是由整个物流系统的使命所引起的,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量化的目标。
它为整个物流系统设置了一个可见和可以达到的未来,为物流基本要点的设计和选择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物流战略规划中的各项策略制定的基本依据。
物流系统战略可形成的优势:产品优势、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技术优势、组织优势、管理优势物流战略的四个层次:1、全局性战略:建立用户服务上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2、结构性战略:包括渠道设计和网络分析,目的在于改进库存管理。
3、功能性战略:包括物料管理、运输、仓储管理。
4.、基础性战略物流战略管理(过程)的定义:是物流经营者在构建物流系统过程中,通过物流战略设计、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等环节,调节物流资源、组织结构等,并且最终实现物流宗旨和战略目标等一系列动态过程的总和。
物流战略宏观环境分析包括:1、目标市场的经济发展状况;2、政治稳定情况;3、文化和亚文化;4、法律完善情况;5、政策稳定性等。
三种基本战略的比较:物流系统改善的考虑方面:1、市场的需求;2、顾客服务水平;3、产品特性;4、物流成本;5、定价方法第三章PPT物流系统模式及其组织设计物流系统模式的含义:在企业(内部、外部)供应链物流渠道上,物流据点与线路及其功能的组合一旦稳定下来就形成了物流系统模式。
物流系统模式的表现形式是物流据点与线路的组合,其内在精髓是组合后的物流系统运行机制;物流系统模式的设计依据是企业物流系统的目的。
物流系统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1、商流与物流相分离;2、供应链管理(SCM)理论;3、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戏剧性的改善,是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几种典型的分销物流系统运行模式1、物流中心库存集中型2、配送中心换载基地型3、C 类商品后方配置型4、多频率小批量集中出库型5、工厂直达送货型物流管理组织设计含义:是指物流组织的建立过程和改善过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物流系统模式,设计思想是推进企业物流内部一体化并向外部一体化,即供应链物流管理方向发展,以促进企业物流系统资源整体优化、物流系统整体效率得以提高和物流总成本得以节约。
物流管理组织设计的原则: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合理管理幅度原则;4、职责与职权对等原则;5、协调原则物流管理体制。
集中管理;分散管理;集中和分散结合企业物流组织机构基本模式1、直线型管理组织模式;2、职能型物流组织模式;3、直线职能型管理组织模式;4、幕僚式组织模式;5、事业部制物流管理组织结构模式;6、物流子公司型物流管理组织结构第三方物理企业组织模式:1、物流功能设置型;2、综合资源设置型第四章PPT物流网络与选址规划物流网络概念: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物流结点与链的集合。
企业物流网络结构影响的因素:1、需求;2、客户服务;3、产品特征;4、物流成本;5、价格策略。
物流结点:也称之为物流据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
它对整个优化整个物流网络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执行一般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职能。
物流结点的种类(具体见PPT):物流集货中心、物流分货中心、配送中心、物流转运中心、物流仓储中心、物流加工中心网络规划的一般步骤:1、客户服务水平审计;2、组织研究;3、设定标杆;4、网络结构设计;5、渠道设计;6、运输规划场址选择的决策与评价方法:1、根据成本因素的评价方法(盈亏点平衡法、重心法、线性规划法、启发式方法);2、根据综合因素的评价方法(分级加权评分法、因次分析法)第五章PPT物流设施规划及其布置设计设施规划的原则:1、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3、追求系统的整体优化;4、重视人的因素;5、反复叠代及并行设计。
设施系统布置设计的原则要求:1、简化加工或作业过程;2、有效地利用设备、空间、能源和人力资源;3、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4、缩短生产作业周期;5、力求投资最低;6、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条件。
物流中心的规划与系统布置要素:订单(Entry)、商品的种类(Item)、商品的数量或库存量(Quanitity)、物流路径(Route)、服务水平或内部服务单位划分(Service)、交货时间(Time)、物流配送成本(Cost)简称为E、I、Q、R、S、T、C物流分析的工具与方法:1、工艺流程图;2、多产品工艺过程图;3、物流连线图;4、从至表(From-To Chart);5、物流相关表。
设施系统平面布置技术:1、根据物流强度等级TCR 布置各作业单位;2、利用物流相关表进行设施平面布置;3、用作业单位关系图法布置平面图;4、利用物流量雨作业单位关系(综合相互关系)共同平面布置图。
物流设施规划方案选择与评价方法:1、流量-距离分析法;2、优缺点举例法;3、加权因素法(因素分析、点评估法、权值分析法、AHP评估法);4、成本比较法第六章物料搬运系统分析与设计意义:物料搬运(Material Handling)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衔接其他物流活动的桥梁与手段,其活性程度和系统合理化对企业的物流效率与效益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进行搬运系统分析,设计合理、高效、柔性的物料搬运系统,对压缩库存资金占用、缩短物流搬运所占时间,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有者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记录、描绘搬运系统现状,并将其图表化;二是分析搬运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三是采用一定的阶段程序模式形成系统设计方案,找到解决搬运问题的方法。
1.搬运系统的含义。
物料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范围内为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利用各种器具、采用各种方法对物料进行水平与上下移动。
说得更完整些,就是对物料、产品、零件、介质或其他物品进行搬动、运输或改变其位置。
往往要完成这些移动、改变物品空间位置,就要有相应的作业人员、移动设备和容器(搬运单元)、移动路线系统。
物料、作业人员、移动设备与容器(搬运单元)、移动路径的组合就构成了物料搬运作业系统。
2.搬运系统分析。
搬运系统分析(System Handling Analysis,简称SHA)就是为了解搬运系统的合理化程度,减少搬运作业工作强度,为消除不必要的搬运作业活动、提高搬运活动的活性指数,对构成物料搬运系统的物料、人员、移动设备与容器(搬运单元)、移动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各种移动图表化,为系统布置设计优化提供决策依据,以促进设施内部物流活动合理化。
基本内容:一是搬运的对象物料,二是移动的路径方向,三是移动所采用的搬运器具(搬运单元)。
这三项内容是进行任何搬运分析的基础。
基本要素P:产品或物料(部件、零件、商品)Q:数量(销售量或合同订货量)R:路线(操作顺序和加工过程)S:后勤与服务(如库存管理、定货单管理、维修等)T:时间因素(时间要求和操作次数)五.搬运系统分析设计过程1.搬运系统分析设计阶段划分:外部斜街,总体搬运方案,详细搬运方案,方案实施2.基本流程:物料分类,布置,各项移动的分析,多项移动的图表化,物料搬运方法的知识和经验,初步搬运方案,修改与限制,各项需求的计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