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硝酸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
一支“T”型管、三支注射器、一根输液管(带调节器)、铁架台
(带两个铁夹)、橡胶塞;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浓硝酸、蒸馏水、
四氯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1.这套装置利用“T”型管的结构特点,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操作简单。

2.该装置可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能清晰的观
察到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符合实验设计的绿色化原则,试剂消耗量少,增强学生的环保
意识。

4.实现了一套装置多种用途的目的。

装置简图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操作原理:倾斜“T”型管,控制铜丝与浓硝酸的反应;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与稀硝酸,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用液体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便于观察现象。

五、实验教学目标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的性质贯穿了中学化学的始终,铜与硝酸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很常见的反应,但在人教版必修Ⅰ的102页,仅给出了化学方程式,未进行演示实验,主要原因在于:铜与硝酸(尤其是浓硝酸)反应不易控制反应速率,造成药品浪费;反应产生大量有毒气体NO和NO2,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易被空气氧化,不易观察其颜色,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偏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之后的装置更适合课堂教学,更易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绿色环保。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节课针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创新改进,用一套装置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对比观察反应现象(反应速率、反应后溶液的颜色、生成NO和NO2的颜色、NO的氧化过程),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认知。

七、实验教学过程
1.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在注射器中密封一定量的气体,关闭输液管上的控制器,推动活塞,片刻后松开,活塞仍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证明气密性良好。

2.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1)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输液管上的控制器,倾斜“T”型管,在“T”型管中注入浓硝酸,并与铜丝发生反应。

(2)待收集3mLNO2后,旋转“T”型管,使铜丝与浓硝酸分离,反应停止。

(3)在“T”型管中观察铜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反应速率、溶液颜色、NO2气体的颜色)。

3.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1)用注射器在“T”型管中注入四氯化碳,并将铜丝完全覆盖。

(2)在“T”型管中注入蒸馏水,同时将“T”型管中的气体全部排出,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关闭输液管上的控制器,旋转“T”型管,使铜丝与稀硝酸接触反应,并用注射器收集NO气体,观察反应现象(反应速率、溶液的颜色、NO气体的颜色),并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进行对比。

(4)旋转“T”型管,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与稀硝酸,使反应停止,打开输液管上的控制器。

4.NO与O2的反应
取下收集有NO气体的注射器并用一支空注射器替换。

拉动活塞吸入空气,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

5.尾气处理
在收集有NO气体的注射器中吸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或将气体缓缓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气体完全被吸收。

6.处理废液,清洗装置并复原装置。

八、实验效果评价
这套装置利用了“T”型管的结构特点做气体发生装置,并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控制反应随时开始和停止,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易行,适合在课堂演示中推广。

需要注意的是:针筒、输液管、胶塞易被酸腐蚀,实验后要及时清洗仪器,避免仪器的粘黏或老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