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学院毕业要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学院毕业要求

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规范和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根据研究生院直属院系学科特点,特制定培养方案总则,本方案适用于研究生院直属院系科学学位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进取、创新、协作、唯实的科研道德,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的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学科及研究方向(0702)物理(070201)理论物理1. 基本粒子理论2. 量子场论、弦论及数学物理3. 粒子宇宙学4. 原子分子物理5. 凝聚态理论6.统计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及复杂系统理论7.天体物理8.生物物理(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粒子物理2.原子核物理3.核技术及应用4.加速器物理(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1.原子分子激发、电离和解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2、天体物理、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过程;3、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070205)凝聚态物理1.凝聚态理论物理2.凝聚态实验物理3.原子分子物理4.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0801)力学(070102)固体力学1.冲击动力学2.弹塑性力学3.非线性动力学4.结构动力学(080103)流体力学1. 生物流体力学2. 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3. 电磁流体力学4. 流动稳定性及湍流5. 非定常流与涡运动6. 计算流体力学7. 实验流体力学8. 环境流体力学(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工程热物理1.多相流动与传热传质、相变传热2.微尺度传热传质学3.流动和输运过程以及强化传热与冷却技术4.核能科学中的流动传热与传质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导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二)培养类型:研究生院直属院系研究生培养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层次。

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分为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等两种类型。

(三)学习年限: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可分为: (1)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2)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3)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学生在基本学制的基础上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

四、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一)课程学习: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按照所攻读专业的培养方案细则中的课程设置方案完成学位规定的学分。

(1)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9学分(含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

(2)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7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3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4学分。

(3)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25学分(含公共学位课9学分、专业学位课16学分)。

(二)课程设置方案物理科学学院各专业课程设置,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照学校和学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理论物理学科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 群论(1)粒子物理(1) 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物理 微分几何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路径积分和量子物理导引 量子统计广义相对论 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导论 固体理论介观物理和纳米电子学导论 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理论量子光学 高等激光物理学非线性光学A 高等物理光学天文数据处理 高等天文学现代生物物理学概论 量子信息专业基础课:量子多体理论 规范场理论超对称超引力超弦 量子场论中的几何与拓扑 粒子物理(2) 群论(2)暴涨宇宙学 高等数理方法激光光谱学 光电子技术基础非线性光学B 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恒星大气中的辐射机制 分子模拟的原理与应用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 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讨论课 生物系统中的统计物理 计算分子生物学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反应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 恒星大气和谱线分析星系天文学专业课:超对称量子场论导论 规范场论和指标定理粒子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宇宙学前沿系列讲座中微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系列讲座量子调控及冷原子物理系列讲座光物理前沿系列讲座现代生物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天体物理前沿系列讲座其他相关课程(注)文献阅读课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 粒子物理(I)量子场论 原子核结构群论(1) 原子核反应粒子加速器技术(上) 物理研究中的计算机方法高等电动力学 束流光学专业基础课:粒子物理(II) 加速器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方法(一,二)激光加速技术与束流物理粒子加速器技术(下) 规范场论粒子物理实验 群论(2)同步辐射应用概论 核技术应用基础现代核电子学 亚原子理论与实验实验模拟与数据分析工具 现代核物理实验专业课:粒子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李政道讲座高能物理及其数据分析方法系列讲座中微子物理中国大科学工程装置系列讲座 文献阅读课极端条件下的核物质 核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重离子碰撞理论 QCD相变与同位旋物理现代核结构研究进展 超重核合成与放射性核束物理奇异性核物理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装置上的数据处理方法专题讨论量子色动力学在核结构中的应用 现代核物理专题讨论数据处理方法专题讨论 科学研究入门与学术规范讲座其他相关课程(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 群论(1)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理论 量子场论高等激光物理学 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A 高等物理光学量子信息专业基础课:高等数理方法 群论(2)分子模拟的原理与应用 量子多体理论激光光谱学 光电子技术基础非线性光学B 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 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讨论课专业课:量子调控及冷原子物理系列讲座光物理前沿系列讲座文献阅读课 天体物理前沿系列讲座其他相关课程(注)凝聚态物理学科基础课:群论(1) 高等物理光学高等量子力学 现代物理问题的计算机模拟 凝聚态物理导论 介观物理与纳米电子学导论 固体理论 高等数学物理方法近代固体物理分析方法 非平衡统计物理物理学进展 量子光学量子场论 高等物理光学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理论 量子信息高等激光物理学 微分几何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 非线性光学A 物理研究中的计算机方法专业基础课:群论(2) X射线晶体学微分几何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固体材料学量子多体理论 原子光谱与结构理论路径积分和量子物理导引 高等物理实验高等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器件物理非线性光学 薄膜物理激光光谱学 凝聚态物理专题光电子技术基础 超导物理半导体量子器件物理 团簇和纳米材料的分子设计原理表面物理 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非线性光学B 分子模拟的原理与应用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讨论课 规范场理论专业课:凝聚态物理系列讲座 超对称量子场论导论规范场论和指标定理 量子调控及冷原子物理系列讲座光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文献阅读课其他相关课程(注)固体力学学科基础课:高等应用数学 数理方程数值分析 数学物理中的渐进方法张量分析 固体力学导论有限元方法(一) 力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基础泛函分析 实验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专业基础课:弹塑性力学 高等固体力学有限元方法(二) 固体力学中的变分原理非线性弹性问题中的有限元方法应用连续介质力学细观力学与纳米力学 复合材料及结构力学工程振动的实验与分析 高等实验固体力学结构动力学 高等动力学弹性动力学 塑性动力学板壳理论 应力波理论与应用振动理论 运动稳定性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力学 固体力学文献阅读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连续介质中的波(固体部分) 材料的变形、断裂和位错 断裂与损伤力学 微系统力学物理问题的力学模型 量纲分析专业课:固体力学专著阅读力学进展系列讲座现代材料力学和设计进展现代固体力学进展其他相关课程(注)流体力学学科基础课:数学物理方法 高等数学物理方法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 力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张量分析和矩阵代数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量纲分析专业基础课:高等流体力学 气体动力学基础计算流体力学 两(多)相流与热物理流体力学导论 热物理实验原理与技术专业课:旋涡运动基础 高超声速和高温气体动力学 非牛顿流体力学基础 地下水渗流力学电磁流体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热传导和热辐射 对流传热和传质高等工程热力学 燃烧理论生物力学 微纳米流体力学海洋工程中力学问题 微系统力学物理问题中的力学模型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基础教程高等强化传热技术 爆轰动力学力学进展系列讲座 理论流体力学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其他相关课程(注)文献阅读课工程热物理学科基础课:气体动力学基础 张量分析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 数学物理方法微分方程数值解 热传导与热辐射量纲分析 对流传热与传质热物理实验原理与技术 高等工程热力学专业基础课:燃烧理论 高等流体力学两相流动与热物理 计算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基础教程流体力学导论 有限元方法专业课:燃烧学专论 传热传质学专论工程热物理计算方法专论 与新材料领域相关的传热问题高等强化传热技术 热科学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相变储能:理论和应用 叶轮机械高等气动热力学热力系统及设备最优化 热工设备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先进热力循环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进展系列讲座 叶轮机械的应用和发展 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无网格方法统计热力学 文献阅读课其他相关课程(注)注:各专业其他相关课程指夏季学期开设的本学科相关的系列讲座课程与高级强化课等(三)必修环节:研究生学位要求的必修环节分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

(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入学第三学期、不迟于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不迟于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博连读研究生须按照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进程安排开题报告、且开题报告成绩将作为硕转博依据。

开题报告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

通过开题报告的学生可获得1个必修环节学分。

开题报告未通过的学生需要根据考核小组的意见,择期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未通过的研究生不得进入中期考核环节。

(2)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在入学第四学期、不迟于第五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博士研究生在入学第四学期、不迟于第五学期完成中期考核;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完成硕转博考核之后,须按照博士研究生的时间进程安排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

通过中期考核的学生可获得2个必修环节学分。

中期考核未通过的学生需要根据考核小组的意见,择期重新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未通过的研究生不得进入毕业答辩环节。

(3)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的公开进行的学术讨论均可认定为完成学术报告;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的“三助”工作、社会公益活动均可认定为完成社会实践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