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辛普森案
又称加利福尼亚人民诉辛普森案,是美国加利福 尼亚州最高法院对前美式橄榄球明星、演员O·J·辛普 森进行的刑事诉讼,在该案中,辛普森被指控于1994年 犯下两宗谋杀罪,受害人为其前妻妮克尔·布朗·辛普 森及其好友罗纳德·高曼。该案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 受公众关注的刑事审判案件。在经历了创加州审判史纪 录的长达九个月的马拉松式审判后,辛普森被判无罪。
辛普森聘用了众多知名律师为自己辩护,律师 团最初由罗伯特.夏皮罗领衔,后来由约翰尼.科克 伦和凯尔.卡瑞接替。洛杉矶县自信该案证据确凿, 但是科克伦说服陪审员相信DNA证据存在合理怀疑的 部分(当时在审判中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 理由包括血样证据被实验室科学家及技术人员错误 处理,其他证物采集时的环境等。科克伦及辩护律 师团还宣称洛杉矶警察局有其他失职行为。
3)校正,即利用当时的情境因素来调整最初的特质归因。
两个与此相似的研究
1)琼斯和戴维斯(1965):提出“对应推论 理论”,即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别人的行为来 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不寻常的行为能让 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个人。
2)乌尔曼(1989):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推断 出个体行为背后的特质。
顺序阶段模型的优点
一致性 ↖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举例:教授A批评学生B
1、一致性高(每个教授都批评学生B),一贯 性也高(教授A总是批评学生B),特异性也 高(教授A不批评其队学生)。此时应归因于 学生B。
4、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 1986) 一个行为或事件的可能原因有稂多,要从 中找出真正的原因需已有知识的帮助;在与 行为、事件的发生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 某一条件比较突出,那么归因者就会把行为 事件的发生归于它。
反常条件关注模型的优点
1、它要求归因者利用一种信息只做一种归因,不像三 维理论那么复杂。 2、它还强调行为原因的多种可能性及归因者已有知识 的作用。
5、顺序阶段模型(吉尔伯特 1988)
该模型把整个归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行为的分类,这一阶段是自动进行的。 2)自动的特质归因,即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动地 把此行为与相应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
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争论
1、观看角度不同导致其笑容若隐若现; 2、原型口齿不齐,掩饰自己没有门牙; 3、原型爱女刚刚夭折,忧郁寡欢; 4、原型为妓女,故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5、原型正好怀了孕,怀有对即将诞生的新生命 的渴望与欣喜。 6、蒙娜丽莎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
二、信念固着
(一)罗斯、安德森等(1982)实验 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1、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
2、信念固着证明了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 支持其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下来。
3、实验揭示的现象
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我们的理论和解释是 正确的,我们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 闭。(Davis,1997;Jelalian&Miller,1984)
举例:杨微之、郑起谏上的故事
(二)归因理论
1
海德的归因理论
4 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 1986)
2
韦纳的归因理论
5 3 顺序阶段模型(吉尔伯特 1988)
三维理论(凯利 1967)
6
约翰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他人、奖 惩、运气、工作难易等)或者在于个人(人格、动机、 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
三、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一)认知和情境意识 (二)文化差异
(一)认知和情境意识
聚焦观点偏见
行动者和观察者 的不同
观点在 随时变化
归因错误
自我觉知
(二)文化差异
文化影响 归因错误
西方文化
东亚文化
四、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 错误的解释: 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对应偏见。
二、基本归因错误
(一)提出者:李.罗斯(1977) (二)内容:人们的行为与其内在特性倾向 相一致,即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 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 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三)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犯基本归因错 误,而对于自己行为,却通常会用情境因素来 解释。(如我们对某些演员的看法)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
这样归因比起评价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 影响应更容易,可少费些脑力,也就是说将 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性而非环境是一种 有效率的行为。。
五、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
研究目的:揭示人类怎样思考自身与他人。 图3—4 :归因和反应 ——我们对他人消极行为(这个人对同 事很无礼)的解释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互动练习——人际知觉
1、挑选出一个十人左右的小组 2、对小组测试开放式问题,所有成员需回答以 下几个问题:
1)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 2)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3)如果这个小组要选择一位组长,你会选择谁?你认为谁又最 可能当选?又有哪些人会选他?
塔旧里研究结果(1953)
人际关系认知中常同的三种倾向:
表4-1
利用三种信息进行归因判断的方式
一致性 高 低
一贯性 高 高
特异性 高 低
归因于 知觉对象 行动者
低
低
高
情境
哈罗德.凯利的常识性归因:(见下图)
共同反应 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吗? 是
区别性 外部归因←是 ←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否→内部 归因 (归因于情境) (归因于性格) 是
1)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人们容易把别人的行为 归于他们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外在环境(即对 应偏差); 2)能引起人们寻找及检验的那些因素会影响人 们归因的结果。
6、约翰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 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 机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
罗斯和莱柏助洛德(1979)研究: 调查学生们对两种假想的研究结果的评 价。一项研究支持死刑,另一项反对死刑。
罗斯等的研究结果
支持和反对死刑的学生都较容易接受与他们观点 相同的证据,而极力批评和反对与其观点相背的证 据。
“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 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一旦你将某个国家视 为敌人,你就倾向于将其模棱两可的行为理解 为对你表示敌意。” ——政治学家Robert Jervis,1985
消 特质归因 (这是一个极不友好的人) →不喜欢的反应 (我不喜欢这个人)
极 ↗ 行 ↘ 为
情境归因际关系 (这个人得到的是不公平的评价)
→同情性的反应 (我可以理解他)
“大部分穷人并不懒…他们赶早班车…他们替 别人抚养孩子…他们打扫街道。不,不,他们 真的不懒。”
——杰西.杰克逊 (1988) 在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演讲
对英、印、澳、美的跨文化研究发现: 人们的归因倾向可以预测他们对穷人和失业 人员的看法。那些相对来说享有特权的中产阶 级比起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更容易对人们的行 为做出内在的解释。
国外研究表明:
个体的内控程度越强,越易产生正性的情感 体验,活动水平越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自 理能力、婚姻质量越高,越易使用相对性思维 与操作来解决问题;越易参加体育锻炼、休闲 活动、减肥等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
1、自己喜欢某人,就可能认为对方同样也喜欢自己; 2、认为自己喜欢的人,其他人也会喜欢; 3、人缘好的人倾向于低估自己的人缘,人缘较差的人 倾向于高估自己的人缘。
(三)库勒乔夫效应
电影制片人通过操纵人们看一张脸的背景 来控制人们对情绪的知觉
《蒙拉丽莎》
问题
你认为蒙拉丽莎的微笑包括了那些内容?
第二节
知觉和 解释事件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
信念固着 构建记忆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
第二节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
知觉和解释事件
1 2
信念固着 构建记忆
3
一、知觉和解释事件
1 预先判断和期待效应
2 我们关于世界的假定
3
库勒乔夫效应
(一)预先判断和期待效应
实验一: 沃伦、罗斯和莱珀(1985):关于先入为 主的重要性的实验。
韦纳归因理论的优势
韦纳对原因三种维度的区分,使研究者能够更 好地了解不同的归因结果对人的期望、情绪、动机、 自信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3、三维理论(凯利 1967)
1)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 知觉的对象及行动产生的环境。 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一贯性、特异性。
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在 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案例:马家爵事件
马家爵临刑前写的一封信。
问题
读完他的这封信,你觉得马家爵是一个怎 样的人?
莫里斯(1995)的归因研究
他以两个相继出现在美国的类似的悲剧事 件为材料进行了归因研究。 一个是一个中国的博士后候选人枪杀了他 的导师和几个旁观者;另一个是一个底特律的 邮政工人枪杀了他的上司及几个旁观者。
《社会心理学》第一编:社会思维
第四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乔纳森.斯威夫特(1738)
本章内容包括:
1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 我们的社会生活
2
3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
4
第一节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 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
随后,辛普森前妻和高曼的家人都提起民 事诉讼,要求辛普森支付民事赔偿。1997年2 月5日,陪审团一致认为,有足够证据说明辛 普森应为高曼的枉死和对布朗的殴打行为支付 民事赔偿。2008年2月21日,一家洛杉矶法庭 宣布维持对其民事判决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