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透水型路面”在北方地区的应用
冯国益
【摘要】:透水型路面作为一种新型的路面型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主要是结合这种路面在南方地区的成功应用,从施工工艺及经济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种路面在北方地区应用的可能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透水型路面北方帕米亚混凝土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给人类带来文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病,例如:沥青混凝土铺装或者混凝土铺装
覆盖地球表面,地球呼吸越来越困难。
雨
水不但不能通过地表向下充分渗透,也阻
碍了地球的通气性。
地下水的逐年减少、
地基下沉、路面排水不良等等与时代发展
不和谐的现象逐渐显现。
因此,一种新型
的路面技术应运而生——透水型路面系
列。
透水型路面系列包含“透水混凝土路面”和“透水沥青路面”两种类型。
目前在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是由日本佐东奥公司研制的帕米亚孔透水路面系列,其原理主要就是利用断级配的骨料,掺入一种特殊的粘结剂,使得最终路面形成较大的孔隙。
透水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形式自下到上依次为素土夯实、级配碎石、6~20㎝帕米亚孔混凝土,属于全透水类型,主要应用于园林、公园、广场、人行道、停车场等地方。
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与普通沥青路面相似,属于半透水类型。
透水型混凝土路面的工作机理:
透水型砼是将水泥、特殊添加剂、骨料、水,用特殊配比混合而成,它比其他地面铺装材料更为优良、生态、环保,压实一种直接在现场铺设的透水型砼,有很好的透水性、保水性、通气性,又有充分的强度。
水能够很快的渗透砼,通过路面使大地可以呼吸,更好的调节现代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铺装厚度的设计:
(1)根据荷重强度和设计CBR要求铺装厚度。
(2)根据降雨强度和路基的排水系数要求铺装的厚度。
(3)特殊交通承载需要进行研究。
透水型路面既可以将路面的雨水渗透到路基中或是周围的土壤中加以储存,广泛应用于园林、公园、球场等地;也可以附加排水系统,加大渗透能力,以保证路基强度,主要应用在道路、通道、人行道、广场等道路承载大的地方。
具体如下图所示:
透水型混凝土
0-40mm级配碎石
路基结构
透水型路面结构示意图
透水混凝土
碎石
单粒度碎石
有孔管
辅加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透水型路面另一特点就是蓄水系统,是把雨水导入地下蓄水池的环保型雨水储存渗透系统。
以透水路面为中心合理设计、组合渗透沟、渗透侧沟、渗透槽、渗透井、节流孔等,提高蓄水能力的系统。
目前,该系列路面在国内大范围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等南方城市,尤其是在上海世博会的样板组团的楔形绿地成功应用。
北方还未大面积引入,但作为未来城市路面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具有以下特点:
1、卓越的透水性。
大孔隙率
的路面结构使得它具有显著的透
水功能,从而避免了雨后道路积水
的现象。
混凝土的渗透能力,根据研究
所得:
透水系数0.1cm/sec以上,孔隙率20%~25%。
2、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混凝土透水路面为全透水形式,有卓越的雨水储存渗透功能。
雨水储存在铺装体内的空隙里,慢慢地向土地中渗透、蒸发。
能延缓雨水高峰时的流量,减轻排水管网的负荷。
在
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对周围的空气起到了保湿的效果。
尤其是在提倡节约环保的今天,引进透水路面对于一个城市的长久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明快的铺装空间。
因为是浅色系铺装,所以铺装空间明快、开放。
摆脱了以前黑色铺装的凝重、压抑。
另外还可以在粘结剂中掺入各种色料,使得混凝土路面颜色多种多样,容易形成各种图案,可以结合周围景观自由设计,提高城市的美观效果。
4、吸尘降噪。
路面较大的空隙率,可以吸入大量的灰尘,减少尘土飞扬的现象;行车时可以降低噪声,对环保也是有意义的。
5、施工常规化。
透水路面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断级配骨料和掺加剂的控制上。
因此施工时只需材料方面的技术支持,施工工艺还是按照常规的施工方法进行的,便于推广普及。
但是在考察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这种透水路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造价偏高。
帕米亚孔混凝土透水路面仅面层(6㎝厚),每平米造价达170元,是普通混凝土路面的4倍左右。
沥青透水路面仅面层(4㎝),每平米造价达70元,是普通沥青路面的1.5倍左右。
2、后期养护成本高。
透水路面只有设计孔隙率的20%~25%以上,才能保证长期使用过程中透水性能优越。
由于受到周边环境污染时透水率有所下降,一般需要每隔3~6个月,进行清洗一次,以防孔隙
堵塞。
一套专用的清洗设备需由日本引进,价格在150万左右。
目前杭州已购进一台。
3、区域局限性。
南方雨水较多,采用这种路面收益较大。
而北方雨水较少,雨季主要集中在两三个月,引进这种路面的必要性需要进行论证。
而且北方尘土较多,孔隙容易堵塞,清洗养护的频率较高,势必造成养护成本加大。
4、混凝土透水路面由于结构形式的特点,其路面承重压力不会很大,一般只局限人行道、自行车道、小型轿车,作为消防通道有一定的难度。
5、透水型路面由于透水效果有限,如遇到大雨、暴雨,透水作用难以满足排水需要,所以一般在设计时,均考虑另外做排水系统。
6、沥青透水路面由于只靠表面层透水,水在表面层与底面层之间通过路边盲沟收集排放。
因此层间水的存在势必会减少道路的使用寿命。
7、沥青透水路面视觉感官较差。
由于骨料粒径偏大,空隙率大,从视觉上,必然不如细粒式沥青路面舒服。
8、目前该技术还没有国家统一的规范、标准,只有上海、江苏的地方性标准。
在天津推广前需经当地相关技术部门的论证、认可。
总之,一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总要有一个适应发展的过程,透水型路面能否在北方地区应用,还需要一个综合论证的过程,但是作为一种新型路面形式,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必然会成为我国道路工程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需要我们继续深化研究,争取早日应用在天津
的市政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