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1

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1


1982 年法国文化部向全球设计师征集设计方案, 希望建立一个不同反响的21 世纪的城市公园, 并突破传统的庭院和公园的模式。在众多当代名家如黑川纪章、 迈耶、格罗夫、莫尔等都进行了方案投标的角逐中, 伯纳德.屈米带有结构主义 色彩的方案脱颖而出, 获得了巴黎“ 维莱特公园” 的设计( 见图1) 。该方案将 三个自立的、有序的系统, 即点、线和面系统相叠加。点系统由10 m见方的一些 方格组成, 线系统是一组古典式的轴线, 面系统是一组纯几何图形: 圆、方和三角 形。每个系统都是一个理想化的结构开始, 一个传统的、秩序的机械装置。但是, 当进行叠加时, 它们有时产生变形( 通过干扰) , 有时加强, 有时没有什么变化。 结果在系统之间就是一系列糊不清的交叉, 一种复杂事件的天地。强调多元化、 高度模糊化、凌乱化的方法达到建立新的可能性的目的, 但其结构复杂, 工程技 术方面难度很大。同时埃森曼与德里达一起被授予设计“ 维莱特公园”的部分 内容, 德里达认为该实验建筑是“在解构主义建筑这个名义下所做的是解构最直 接最强烈的肯定” , 并认为, 解构建筑“ 在建筑学意义上重建了建筑本身” , 继 而发表了《疯狂的观点— 当代建筑6》 , 其中阐述了建筑不是简单服务于外在目 的的观点。
3 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
3. 1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来源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来源有二: 一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 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 德里达的理论在哲学之外尤其是建筑领域 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本人认为解构建筑是对解构最直接最强烈的肯定; 二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先锋派构成主义。 3. 2 两项重要活动 解构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离经叛道者, 数十年来引人瞩目。它 的兴起与20 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两项活动有密切关系: 一是1988年6 月23 日至8 月30 日菲利浦. 约翰逊( Ph illip Johnson)和 马克.威格利(M a rkW ig ley)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持的“ 解构主义建筑” ( Deconstructive A rchitecture)七人作品展。7名建筑师是盖里、库哈斯、哈 迪德、里伯斯金、蓝天组、屈米和埃森曼。 二是1988年7月9 日, 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学院团体联合举行了一天的名为 “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会后还策划了AD杂志1988年3 /4期合刊专号, 刊名为《建筑中的解构主义》。 在这两次活动的推动下, 解构主义建筑开始正式登上国际建筑舞台。
藤井博已( Hiromi Fujii) 则是埃森曼的一个追随者, 也是解构大师之一, 涉 及的许多建筑表明了不出场的美; 没有了的墙和窗、切了的面、无色彩的表面 等, 他借助东方园林的理论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诠释并别具一格, 提出东方色 彩的“ 散点透视” , 用“东方园林的散逸的多重空间层次, 离散状的空间片断, 构筑多重迷离的解构天地” 。 除了上述几位解构主义设计家外还有丹尼尔. 里伯斯坎( Daniel Libeskind) 、 根特.本尼尔( Gunter Behnish) 、莫佛西斯设计集团(Morphosis) 、凯特.曼里 尼( Kate Mant ilini) 等等, 他们为解构主义实验建筑的探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解构主义建筑也正是在他们的尝试、推动下对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
1 解构主义哲学
1. 1 解构主义哲学来源 “解构” ( Deconstruction)一 词来自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 idegger 1889- 1976) 的名 著<<存在与时间》, 具有分解、 颠覆、揭示之意。 “解构”在哲学、语言学和文 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 体批评、分解论及解构主义等。
4 解构主义建筑的问题及发展
解构主义在声势上很大, 在建筑设计探索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解构主义 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解构主义建筑理论试图从建筑语言上重组建筑, 实现建筑意义的真实表达,虽然实现了反传统的建筑形式, 但同时造成了光怪陆离 的建筑景观和对解构主义的混乱认识。从为数不多的优秀解构主义作品中, 可以 看到现代主义风格之外的一种理性风格, 从这种意义上说, 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实 现了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冲击。但是由于本身的一系列问题, 如: 结构过于复 杂, 增加工程技术的困难和建筑造价、建筑形式的破碎感与城市的文脉毫无联系, 无法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大众对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存在保留心理; 这些问题是解构主义与生俱来的弊端, 这些使它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国际建筑的主 流。它仅仅是实验性、艺术表现性的支流而已, 其市场化几乎不可能。 或许荷兰建筑师库哈斯为我国中央电视台设计的这一组新大楼, 将成为解构 主义建筑在新世纪的一个里程碑性的建筑。它由两座高达230 m 的”Z“字楼交 叉缠绕,塔楼由悬臂结构连接,离地面160m——塔楼连接部分的结构借鉴了桥梁 建筑技术,不同的是,这个“桥”的某些部分足有14层楼高,桥上还包括一段伸 出75m的悬臂,前端没有任何支撑。地上52层、地下3层,设10层裙楼,主楼的 两座塔楼双图1 央视新大楼向内倾斜达到令人惊异的6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比萨斜 塔的5.5度倾斜。
解构主义的直接来源则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从语言学研究中提 出的。1967 年, 《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 和《语音与现象》 的出版标志了解构主义的正式诞生。德里达认为语言是无等级制度 的。他还认为书写语言使符号呈现不可抹去的物质铭刻, 并对读者意 味着作者“ 不在场” ( Absent) , 即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样的、无终 极的、模糊的。 同时, 他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关于“差异性支撑着意 作用” , 以及“语言符号的结构层次性学说” 推至极端, 强调符号不 能使概念有意义, 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变异的、无中心含义的解 构状态。 另外一个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则认为阅读是人们可以看到的一种 联系、一种呼应, 或一种参照, 这样瓦解了文本的单纯性和直线性, 即 提出了复合文本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德里达在对语言学 的产生, 成长于对结构主义的否定, 是对解构主义的分解和破坏。 综合德里达的各种论述, 不难看出解构主义的最大特色是反中心、 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1.3 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
解构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就是张扬自由与活力, 反对秩序与僵化, 强调多 元化的差异, 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 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 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 这种终极的、真 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 logos) , 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 走向谬误。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批判这种文化传统, 打破已有的单元化 的秩序( 不仅仅指社会秩序, 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否定事物原有 理念, 提出对事物的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 从批判对象的理论 中抽出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它进行剖析、批判和分析, 通过自己的意识而建 立对于事物真理的认知) , 从而, 赋予事物新的思想。
屈米的拉维列特公园
3.4 解构主义建筑的概述 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思潮, 以解构主义哲学为出发点, 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念, 消 解传统的秩序体系, 具有貌似零乱( 冲破理性教条的局限性, 引入随机、偶然等被理性 排斥的因素), 实则做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解构主义建筑 能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 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形象。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盖里、库哈斯、哈迪德、 里伯斯金、蓝天组、屈米和埃森曼。这些解构主义建筑 师的惯的逻辑顺序, 对原有的 传统建筑观念进行消解、淡化,体现出无中心、无重点、 无权威、多元性、非线性等特点。在解构主义建筑出现 之后,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改变了, 建筑成了一种即兴创 作, 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师连一张完整的工程图都没有, 一 种随意拼凑, 一种“在搬运中被损坏的模型”, 一种支离破碎 的古怪堆积出现了— 于是很多人认为解构主义建筑是 “纸上的建筑”, 认为它们无法被修建, 但事实证明他们是错 误的。如哈迪德的维特拉消防站, 没有一面墙是垂直的。 被认为是无法修建的,但还是建成了(图1)。 图1 哈迪德的维特拉消防站 总之, 虽然解构主义建筑遭到众多非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反对传统形式与美学的 精神以及其富有表现力的复杂形式, 对建筑空间形态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 2 解构主义哲学的发展
1967年, 德里达发表了后来被称作“解构三部 曲”的代表作: 《语言与现象》 (对胡赛尔的现象符 号学理论的解构阅读)《书写语言学》 ( 分析了西方 语言和文化理论对书写的压制, 并描绘出新的书写理 论) 、《写作与差异》论文集( 探讨的是哲学、文学、 精神分析与人类学中的书写问题) 。德里达在这些 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批判“现象学”与结构主义, 为 “解构主义”缔造了理论基础, 同时, 这三部著作也 被视作是“解构主义”全面诞生的标志。 1968年德里达在法国哲学学会(巴黎) 提出一篇 论文《difference 论》。 1972年, 德里达出版了另三本巨著, 一本是探讨 哲学、语言学与文学边缘问题的《哲学的边缘》, 一 本是探讨意义、嫁接、播撒的巨作《播撒》, 另一本 是会谈集《立场》 ( Pos ition) 。 20世纪70年代落户在美国, 获得另一命名: “后 结构主义”。之后便成为美国高等学府最流行的理 论, 并渗透人文史哲各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迪曼为首的耶鲁批评派大 力的传播解构主义和德里达学说。 20世纪90年代末德里达新著《马克思主义的幽 灵们》、《友谊中的政治》和J. 卡布托的《一揽子 解构主义》等重要书籍问世, 充分有力地澄清了关于 解构主义的一些庸俗使用和糊涂认识。
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 二战后欧美哲学由过去占主流的理性主义与新发 展起来的非理性思潮平行发展,在各分秋色的情 况下发展起来的。20 世纪50, 60 年代“人本主 义” 哲学得到了发展空间, 其主要代表流派有: 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其中结构 主义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 它在发展过程中 吸取语言符号学的方法, 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起到 了示范作用。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就是在这种 背景下产生的, 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解构主 义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结构主义哲学受 语言符号系统结构主义方法的推动, 为以后语言 学的解构主义的诞生促使解构哲学的产生并影响 到解构主义建筑埋下了伏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