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答题要点

高考地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答题要点

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原因:
自然:黄土特性垂直节理-遇水容易崩解;降水集中,多暴雨7、8月降水变率大---冲刷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滑坡;植被稀少,土壤偏碱性
人为:根本原因,人口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与土地矛盾: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开挖原生地面—植被破坏;排弃土石—新物源,滩地开矿—泥沙入河。

历史上:营造宫殿,过渡樵采,毁林开荒,战争,轮荒。

危害:1土壤肥力下降,土地减产(暴雨冲刷-裸露坡地-表层土壤流失-肥力下降-农业减产)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设施,引发泥石流,崩塌
3生态环境恶化,水文-泥沙淤积;地貌-沟壑;土壤侵蚀;植被退化;气候变化
4淤积下游江河湖泊,加剧洪涝—地上河
5影响水资源合理利用,蓄清排浑--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

措施:生物: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矿区的复垦
工程:水库,打坝淤地—拦沙,防护林(生物)--固沟;封坡育林育草,修水平梯田-护坡;平整土地,营造防护林网(生物)
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轮耕套种,选育良种,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科学施肥
调整农业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控制人口—生态移民
与南方丘陵比不同:
南方丘陵降水丰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南方丘陵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人均土地少;多为较薄的石质山地,恢复困难;重要的工农业生产中心。

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自然+人文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云贵(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

);次生盐碱化
原因:
自然:干旱环境
气候:1干旱、风力强劲2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地形:地处内陆,山脉盆地相间分布-加剧干旱
水文: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
植被:稀少
土壤: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人口增加—不合理利用资源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过度用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灌溉次生盐碱化;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
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
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节水农业,上中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减少水井。

植物固沙:沙障,防护林,封沙育草
调节农牧林用地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综合措施—能源—开原节流
开源:薪炭林,沼气池,风能,太阳能节流:省柴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