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九沥青路面车辙测试
车辙是路面经汽车反复行驶产生流动变形、磨损、沉陷后,在车行道行车轨迹上产生的纵向带状辙槽,车辙深度以mm计,车辙面积以2
m计。
车辙的控制指标,国内没有统一指标,国外以车辙深度作为评价指标。
一、仪器与材料
可选用下列仪具与材料:
(1)路面横断面仪,如图9.1所示。
其长度不小于一个车道宽度,横梁上有一个位移传感器,可自动记录横断面形状,测试间距小于20cm,测试精度1mm。
图 9.1 路面横断面仪
(二)激光或超声波车辙仪,包括多点激光或超声波车辙仪等类型。
通过激光测距技术或激光成像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得到车道横断面相对高程数据,并按规定模式计算车辙深度。
要求激光或超声波车辙仪有效测试宽度不小于3.2m,测点不小于13点,测试精度1mm。
(3)路面横断面尺,如图9.2所示。
横断面尺为硬木或金属制直尺,刻度间距5cm,长度不小于一个车道宽度。
顶面平直,最大弯曲不超过1mm。
两端有把
手及高度为10~20cm的支脚,两支脚的高度相同。
图 9.2 路面横断面尺
(4)量尺:钢板尺、卡尺、塞尺,量程大于车辙深度,刻度至1mm。
(5)其他:皮尺、粉笔等。
二、方法步骤
(一)确定车辙测定的基准测量宽度
(1)对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车道两侧标线宽度中点到中点的距离为基准测量宽度。
(2)对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有车道去划线时,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车道两侧标线宽度中点到中点的距离为基准测量宽度;无车道区划线时,以形成车辙部位的一个设计车道宽度作为基准测量宽度。
(二)确定车辙测定的间距
以一个评定路段为单位,用激光车辙仪连续检测时,测定断面间隔不大于10m。
用其他方法非连续测定时,在车道上每隔50m作为一测定断面,用粉笔画上标记进行测定。
根据需要也可按《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中随机选点方法在车道上随机选取测定断面,在特殊需要的路段如交叉路口前后壳予以加密。
(三)各种仪器的测定方法
(1)采用激光或超声波车辙仪的测试步骤如下:
①将检测车辆就为于测定区间起点前。
②启动并设定检测系统参数。
③启动车辙和距离测试装置,开动测试车沿车道轮迹位置且平行于车道线平稳行驶,测试系统自动记录出每个断面和距离数据。
④到达测定区终点后,结束测定。
⑤系统处理软件按照图9.3规定的模式通过个横断面相对高程数据计算车辙深度。
图9.3 不同形状、不同程度的路面车辙示意
传感器数量较多的设备能够采集到全部计算控制点的高程,因此车辆在车道上的行驶位置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不大;但传感器数量少的设备,必须保证车辆严格在行车轨迹上行驶,否则将导致传感器与车辙计算控制点错位,采集不到控制点高程数据,进而计算出错误的车辙深度。
(2)采用路面横断面仪的测试步骤如下:
①将路面横断面仪就位于测定断面上,方向与路道中心线垂直,两端支脚立于测定车道的两侧边缘,记录断面桩号。
②调整两端支脚高度,使其等高。
③移动横断面仪的测量器,从测定车道的一端,记录出断面形状。
(3)采用横断面尺的测试步骤如下:
①将横断面尺就位于测定断面上,两端支脚置于测定车道两侧。
②沿横断面尺每隔20cm一点,用量尺垂直立于路面上,平视侧记横断面
尺顶面与路面之间的距离,精确至1mm 。
如断面的最高处或最低处明显不在测定点上,应加测该点距离。
③记录测定读数,绘出断面图,最后连接成圆滑的横断面曲线。
④横断面尺也可用线绳代替。
⑤当不需要测定横断面,仅需要测定最大车辙时,亦可用不带支脚的横断面尺架在路面上,由目测确定最大车辙位置,用尺量取。
三、计算
测定结果计算整理:
(1)根据断面线按图9.3的方法画出横断面图及顶面基准线,通常为其中一种形式。
(2)在图9.3上确定车辙深度1D 及2D ,读至1mm 。
以其中最大值作为断面的最大车辙深度。
(3)求取各测定断面最大车辙深度的平均值,作为该评定路段的平均车辙深度。
(4)由于造成车辙原因的不同(沥青混合料推挤流动、压密、路基压实、沉降)以及车轮横向分布的不同,车辙形状是不同的。
断面图概括了不同形状及不同程度的车辙。
世界各国采用的车辙深度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例如,美国以两条车辙中部最高点与车辙最低点的两个高差的平均值作为测试断面的车辙深度,这种模式只要测横断面上3点的高程即可;而我国将车辙分为图9.3所示的7种形式,先通过控制点画出基准线,再以车辙最低点到基准线的距离作为车辙深度,并且只取同一断面上的最大深度作为测试结果。
四、报告
测试报告应记录下列事项:
(1)采用的测定方法。
(2)路段描述,包括里程桩号、路面结构及横断面、使用年限、交通情况等。
(3)各测定断面的横断面图、
(4) 各测定断面的最大车辙深度表。
(5)各评定路段的最大车辙深度及平均车辙深度。
(6)根据测定目的的应记录的其他事项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