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议论文练习

高考议论文练习

一、安贫乐道法鲁迅①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②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③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

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

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

‚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利害。

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

④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

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

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

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⑤上海中学会考的优良成绩发表了,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其中,有一段:“……若德业已立,则虽饔飧不继,捉襟肘见,而其名德足传于后,精神生活,将充分发展,又何患物质生活之不足耶?人生真谛,固在彼而不在此也。

……”(由《新语林》第三期转录)⑥这比题旨更进了一步,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的。

但中学生所开的良方,对于大学生就不适用,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

⑦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有这么的彰明较著,其实,据我的愚见,是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横竖永远是没有用的。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2.文章最后说:“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这句话的含意。

(6分)3.鲁迅说过,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文学主张的。

(6分)答案:1.首先由别人所教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不适用于自己来引出观点: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是不妥当的;(2分)然后针对两种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指出其不妥和错误(1分)接着列举中学生作文考试中的不当言论,指出其表现是言行不一。

(2分)最后进一步点明自己的观点,即不要再用冠冕堂皇的空话劝人安贫乐道了,在现实面前,如此做是毫无作用的(1分)2.①“之乎者也”指几种空谈让人安贫乐道的方法;(2分)②这一句的意思是:不必再写这类不切实际的文章了。

(2分)③作者批驳了这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处世良方,指出做人做事的法子要自己找。

(2分)3.①“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

如在开头就直击本质,说别人的良方是“废纸”“都不大妥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

然后层层分析现实中劝人安贫乐道的荒谬言论的实质是无视底层劳动者生存状况,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这些提示矛盾的推理逻辑显示其杂文极强的战斗力。

(3分,战斗性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②“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是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

文中表现为幽默讽刺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和描述:“药方”、“席卷天下”的妙解,“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的冷嘲热讽等等。

(3分,艺术性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其他分析只要合理亦可。

)二、教育的新生陶行知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

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

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

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

改良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

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

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

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

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磨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

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

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

这样,一只小鸟笼是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①里的大鸟笼。

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

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

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

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

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

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 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

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

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

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

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

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

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

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

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

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

他说的“即知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进一步的思想。

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

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

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

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

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

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

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

努力创造啊!【注】①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1.简要分析“学校即社会”和“社会即学校”两个主张的区别。

(6分)2.结合全段,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6分)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答案:1.①前者是改良教育的主张,后者是生活教育的主张。

②前者学校与社会依然隔绝,后者破除了学校与社会的隔阂。

③前者选几样社会的东西搬进学校,后者运用社会的力量又适应社会的需求。

(6分。

每点2分)2.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2分)准确厘清了行动、知识、创造三者的关系,(1分)形象阐明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有行动,才有真知;有真知,才有创造。

(2分)这一主张也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扬弃和发展。

(1分)(共6分)三、千古兰亭祝勇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

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

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那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

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

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

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

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

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

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

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

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

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

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

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

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

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选自《十月》,有删改,题目为选者所拟)1.第二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2.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3.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的理解,阐释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

(6分)答案:1.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2.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2分)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2分)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