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关于如何有效、持续地保护遗迹,长期以来各国地学界的同仁进行了各种思考和探索。
最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欧洲和中国在21世纪初率先通过建立地质公园来解决这一问题。
地质公园是以珍贵地质遗迹为主体,以有效保护、传播地学知识、发展当地经济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自然遗迹保护模式。
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发展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本质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人与人的冲突),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中对地质公园的定义作了详细描述,概括起来就是:“地质公园”是一个具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的区域,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且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
此外,非地质主题是其整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一些具有生态、考古、历史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
地质公园的英文名称由Geological Park组合缩写而成,为Geopark。
在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其日标是:①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②进行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③营造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网络计划每年在全球吸收20个地质公园加入,全球共吸收500个成员。
随即,该网络计划得到UNESCO的正式认同,其英文名称为“Global Geoparks Network”,或者“Global Network of National GeoParks”,缩写为“GGN”。
从2004年开始,该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截止2008年底,共有56个成员,分布在18个国家。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起源(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产生的必然性1.人类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例如,英国1991年成立了自然洞穴保护协会,制订了地质遗迹登录办法。
目前已登记遗产地2200处,建立了信息库,并进行分级管理。
1987年,中国原地质矿产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的通知》,把保护地质遗迹首次以部门规定的形式提了出来。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100多个国家陆续建立起国家公园,其中收录了重要而奇特的地质遗址并加以保护。
一些重要国际组织也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成立地质遗产(Geosite)工作组,开始地质遗产登录工作。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并于1978年开始建立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08年7月,名录中包括878个名单,其中有76个主要因地质上的重要性而被收录。
世界各国或组织通过不同方式对重要的地质遗址进行保护,这对有价值的地质遗产无疑是一个福音。
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还远不能满足保护需求。
单从范围和数量来讲,这些保护措施还仅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和局限的人群,保护工作零星而不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建立地质公园的方式,把更多地质遗迹纳入确定的保护范围之内,则可以更好解决这一问题。
2.缓解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西峡县,因发现当地的恐龙蛋化石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引发了疯狂的采盗事件。
据统计,截止2004年,仅公安机关追查没收的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就达5385件。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关于保护与开发的大讨论。
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地学界和当地民众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地学界而言,保护毋庸置疑。
但是单纯从保护恐龙蛋化石或其他地质遗迹的意愿出发,这种需求只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一厢情愿地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排斥其他人群对地质遗迹的影响。
但客观情况是,人们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往往会危及到珍贵的地质遗迹。
受环境伦理的影响,开发者在道德上经常处于劣势,继而延伸表现在一些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的强势保护条款中,以及对开发者的严厉处罚上。
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这种不公平导致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面对自然资源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双方的行为难以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秩序,缓解甚至解决面对地质遗迹时“单纯”开发主义者与“单纯”保护主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新秩序就是把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满足当地民众经济利益需求的同时,又使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这就是地质公园。
(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从地质公园概念的产生到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1.探索与准备20世纪后期,有感于“世界遗产”等保护活动的成功开展,以及面对地质遗迹日益遭受破坏的严重形势,一些地质学家对如何有效、持续地保护地质遗迹展开了理论思考和探索。
早在1985年,中国地质学家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和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
到1996年,欧洲地学界涌现出一股有关是否需要倡导欧洲地域之间开展合作以保护和保育地球遗产的讨论热潮。
这些有关地质遗产保护的思想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当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球科学处(现为生态与地学部)设置并组织了地质遗迹保护专题讨论。
来自法国的马提尼(GuyMartini)和希腊的尼古拉斯(Nickolas Zouros)等一批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单凭科学界的努力而没有地方社区的积极参与是无法实现地质遗产的可持续管理的,决定在欧洲率先建立欧洲地质公园,形成地学旅游网络。
1999年12月,中国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而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
2.组织实施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准备,全球终于在世纪交替之际的2000年迎来地质公园的诞生。
2000年6月,“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正式形成,首批主要包括法国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德国埃菲尔山脉地质公园、西班牙马埃斯特地质公园和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等4个成员。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地质公园计划也进入实施阶段。
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部编制了《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
2001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并于同年建立了首批11家国家地质公园。
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将25个成员纳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其中8个来自中国,17个来自欧洲。
这标志着全球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正式建立。
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管理现状(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管理机构1.UNESCO下的生态与地学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创建时的管理机构是UNESCO的地球科学处,目前为生态与地学部,设有地质公园秘书处,负责制定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网络新成员的申报与审查,对现有网络成员进行中期检查,组织地质公园相关大型会议和活动以及协调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重要事宜。
2.世界地质公园专家局世界地质公园专家局是由地质公园秘书处负责组织任命的专家群体,目前包括7个成员。
具体负责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候选成员进行审查,按照《工作指南》中的标准,投票表决某个候选成员是否被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正式成员。
同时,在每隔4年对所有网络成员开展的中期检查中,专家局成员对每个网络成员的检查结果进行投票表决。
3.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为了指导、协调、支持和帮助各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增加各地质公园间的联系、合作和交流,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国土资源部共同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
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联络中心,建设管理数据库和网站,以及编发世界地质公园通讯等。
4.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的组成机构之所以将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的组成机构视作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管理机构的一部分,是因为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签订了“UNESCO地学部与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合作协议”和“马东尼宣言”,据此以及《工作指南》中的明确规定,欧洲国家向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递交的申请都通过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来执行。
当然,UNESCO将参与申请的每个阶段以及最终的决定。
目前,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由两个工作机构组成,一个是协调委员会(CC),负责网络运营和管理,另一个是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战略问题以及高质量标准范围内的网络发展与扩大提出建议。
另外还设立了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协调中心。
(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管理规范1.工作指南200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工作指南》。
该指南规定了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条件、申请步骤以及相应管理机制,例如定期汇报以及定期评估等机制。
在历经数版修订后,其最新版本于2008年6月在德国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地质公园大会期间进行广泛讨论后发布。
2.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标识该标识是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的一个标志。
任何一个地质公园,只有在通过成功的评审并且收到世界地质公园秘书处的正式批准文件之后,才能使用该标识。
3.申报《工作指南》对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需要提交的材料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包含以下内容:申报地的特定信息;科学描述(如国际地学意义、地质多样性、地质遗址的数量等);该地的总体信息(如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人口、基础设施、就业状况、自然景观、气候、生物、聚居地、人类活动、文化遗迹、考古等)。
除了这些真实的地域特征描述之外,还要求详细介绍候选网络成员的管理计划和机构,以确保后期管理的质量。
最后,《工作指南》明确必须在文本中阐述候选者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和旅游在其中的重要性。
从2006年开始,所有候选者还要填写一份申请者自评估表,展示候选者在地质与景观、管理机构、信息与环境教育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5个方面的现状及刘应分值,作为评估专家考察候选者的重要依据、另外,为了确保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是一种自愿行为,且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工作指南》规定申报文本中必须提供表达自身意愿的信件、权威机构签字的官方申请、候选者所在国家的UNESCO国家委员会的签署以及该国国家地质公园网络的签署等。
整个申报过程包括候选者提交申报文本、UNESCO地质公园秘书处查验文本、派遣专家实地考察、确认评审结果等几个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各国地质公园平衡分布,每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提交2个候选者。
对于还没有参与到网络中的国家,则允许提交3个候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