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作:数应3班向世威)《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所用教材:数学必修(一)目次: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次印刷1教材分析1.1内容与内容解析《对数函数》是普通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节讲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作准备。
对数概念是在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是继研究指数函数之后的另一种重要基本函数,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地位与作用解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
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及其基本性质,在第二章又进一步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运算、图像和性质,特别是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1.能初步判别具体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了解对数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刻画,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证明、概括等数学活动),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探究理解对数的性质。
领悟从()的思想方法3.感知对数的重要性,从“发现”中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同时培养严谨的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4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数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初步应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理解5教法学法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结合直观教学法和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数的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采用讲讲练练的教学程序,运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化策略,通过教师的讲,数学家对对数的痴迷激发学生好奇,从实际问题导入对数概念、对数符号,理解对数的意义,通过典型例题的讲授,充分揭示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掌握求对数值的方法,通过学生典型习题的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掌握求对数的一些方法,在讲练结合中实现教学目标。
6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黑板7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活动1【教师】引例(3分钟)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取5次,还有多长?(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问题组1】(1)这个模型跟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模型相似?(指数函数)(2)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这道题?其中最好的方式是?(3)倘若我们还剩下0.1、0.01、0.0001呢?(可设取x次,则有x⎪⎭⎫⎝⎛21= 0.125 =321⎪⎭⎫⎝⎛;抽象出:x=3)【学生】让学生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设计说明】这两个例子都出现指数是未知数x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x,激发其对对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对数问题,于是板书课题。
环节二回顾旧知活动2【教师】从上节课学习的指数函数的应用入手,结合指数所表示的含义,进一步了解指数和对数之间的联系。
(对数的导入)(P72思考)根据上一节的例8我们能从13 1.01xy=⨯中,算出任意一个年头x的人口总数,那么哪一年的人口达到18亿,20亿,30亿?(停顿让学生思考)即:1820301.01, 1.01, 1.01,131313x x x===在这个式子中,x分别等于多少【问题组2】1.在上节课的内容后,你们是否能立马说出13 1.01xy=⨯代表的含义是?2.本题中我们如何用关于x的数学式子来表示人口分别达到18亿,20亿,30亿?3.在列出表达式后,在这些式子中,x分别等于多少?【学生】回忆旧知,思考实例。
【设计说明】这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自然地将问题由指数过渡到对数,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对数问题。
环节三围绕猜想形成概念活动3【教师】点出在这三个式子中,都是已知(停顿)底数和幂,求指数x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指数x ?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组3】 1.如何求指数x ?2.xx 01a N a N a a =>≠若,已知和如何求指数(其中,且)3.数学家欧拉用对数来表示x ,如何表示? 【学生】思考如何来用对数来表示x ,求指数x环节四 讲授新课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1,0(≠>=a a N a x 且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且)0,1,0(log >≠>=N a a N x a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称x a N =为指数式,称logax N=为对数式注意:①底数的限制:a>0且a ≠1 。
真数的限制:),0(+∞ ②对数的书写格式③对数的相关描述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通过以上直观图示可以看出,指数式与对数式虽然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运算,但都表示N x a ,,三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1,0≠>a a 且的条件下,这两种运算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互为逆运算。
log a N我们可以由指数式得到对数式,也可以由对数式得到指数式:log x a a N N x=⇔=不难得到,181.0113x=的x 用对数表示就是 1.0118log 13x = 同时,我们还会注意到,41010000=,10log 100004=,利用对数可以将很大很大的数变为较小的数,减少计算量,以后还会发现,乘除运算便会加减运算,简化运算.3.两种常用对数常用对数:我们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为了简便,N 的常用对数N 10log 简记作lgN .例如:5log 10简记作lg5; 5.3log 10简记作lg3.5.自然对数:在科学技术中常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为了简便,N 的自然对数N e log 简记作lnN .例如:3log e 简记作ln3; 10log e 简记作ln10.环节五 探究思考(与环节三相辅相成)探究: 活动4 探究.?)1(log ?,0log 52=-=bN a =log 中的N 可以取哪些值?【教师】结合指数的底数和指数,引导学生分析分别以0,-1为指数的指数的情况,进而得出底数a 的取值范围【问题组4】1.式子中的底数有什么特点?真数有什么特点?你们能从这两个式子想到些什么吗?2.当这个式子的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时,对于真数来说有什么要求?是否任意的真数都能使对数有意义呢?(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学生】分析指数和真数的限制分析:当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时,真数大于0. 结论:负数和零没有对数活动5探究.?log ?,1log ,1,0==≠>a a a a a 且当【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形成猜想,引导学生证明猜想。
学生根据对指数和对数互化的了解以及对指数和真数的限制的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证明过程。
【问题组5】你能否猜想一下两个式子的结果呢?当a 是一个常数时,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会发生改变吗?如果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不发生改变,我们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学生】猜想,讨论得到怎样的结论。
分析:.1log ,01log 110=⇔==⇔=a a a a a a结论:1的对数为0,底的对数为1.活动6 学生动手建立指数和对数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底数、真数、幂及前面的例题建立指数和对数的关系,并适时指导,进一步提出问题。
【问题组6】问题:的值各为多少?和y x y x ,62,82,422===分析1:;382=⇔=x x.6log 622=⇔=y y1.将y x 和等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2.我们在二式中能看出怎样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如何进一步刻画它? 【学生】形成对数指数对应关系的猜想,思考问题。
的值求出来后环节六 初步应用 加深理解活动7例1 判断下列式子是否为对数式,并说明理由? 1621log 625log 345 3log 811 2log a lg 0.0001 2ln e a 21log )0(>a例2 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对数式写成指数式(1)62554= (2)64126=- (3)273=a(4) 73.531=m )( (5)416log 21-=; (6)7128log 2=; (7)201.0lg -=; (8)303.210ln =.例3 求下列各式中的x 的值: (1)32log 64-=x ; (2)68log =x (3)x =100lg (4)x e =-2ln 【问题组7】1.通过例1,我们发现对数式的底数和真数有什么特征?2.通过例2,我们发现对数式和指数式互化的关键在于什么?3.通过例3,我们发现求解对数等式中的未知量x 的思路是?【设计说明】对对数知识进行初步运用,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七 归纳小结 深化理解活动8【教师】引领学生归纳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问题组8】1.对数具有怎样的基本形式和条件?2.对数和指数之间互换时有什么重要点?3.如何求对数式的值?4.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种思想方法?【设计说明】突出对数的定义及考察点,以及对数和指数互化的关键点,将新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环节八 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活动9【教师】布置作业课本74P 习题2.2A 组第1、2题。
提出问题【问题组9】1.在求解含未知量的对数或指数时又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和奥秘呢? 【设计说明】提出思考问题,进行课后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8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程序设计铺垫引入,展示目标−→−启发诱导,探求新知−→−变式练习,反馈校正−→−形成测试,评价回授−→−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设计线索:实际问题−−→−导入形成对数概念、了解对数符号−−−→−典型例题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对应关系理解运用 整个设计体现以下理念:重过程——展现定义得出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证明、概括、理解应用等数学学习过程。
重思想——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导入对数概念、对数符号,理解对数的意义,从指数过渡到对数,在从指数入手,让学生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重探究——让学生立足于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归纳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