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天主教、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B.马丁·路德强调信仰的重要性C.教会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D.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教义解析:材料仅说明了马丁·路德的观点,并不能看出天主教受到打击,在整个运动中专制王权都没有受到打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并没有完全否定天主教的教义,只是对天主教会的一些主张和做法予以否定,故D项错误。

答案:B2.赵林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指出:“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

”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C.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社会底层群众解析:材料“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体现了马丁·路德对世俗生活的认可,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即可获救,这被称之为“因信称义”,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按照材料所述,马丁·路德把信仰从精神领域扩展至世俗领域,其目的在于发动底层群众,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3.(2017·泰州市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都抨击了宗教神学思想B.两者相互推动C.都直接猛烈地批判了天主教会D.都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解析:材料反映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揭露的是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未体现抨击宗教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揭露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而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反过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两者相互推动,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间接批判天主教会,故C项错误;两者否定的都是天主教会而非上帝的权威,故D项错误。

答案:B4.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

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

”其依据在于新教()A.排斥世俗生活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C.主张信仰自由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解析:传统的天主教实行禁欲主义,排斥世俗生活,不是新教,故A项错误;新教主体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信仰自由的信息,故C项错误;因为新教基本上都主张信仰得救和《圣经》是唯一权威,在事实上让更多的人摆脱了教会权威的干涉,故D项正确。

答案:D5.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

”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A.挑战权威B.否定神性C.崇尚理性D.倡导民主解析: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李贽对孔子权威进行批判,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虽然对天主教教义不满,但是并不否定基督教的信仰,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不否定基督教的信仰,并非崇尚理性,故C项错误;无论是马丁·路德还是李贽都没有提出民主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A6.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解析:从“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偶然的行为带来了巨大影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故A项正确。

答案:A7.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C.提出民主制度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解析: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只能体现出“撕开笼子”而不能体现出“把统治者关进笼子”,故A项错误;批判宗教神学同样属于“撕开笼子”,故B项错误;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蓝图,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基础上又防止新的专制的出现,后者属于“把统治者关进笼子”,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理性的盛行,它是通过人们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体现出来的,但是并不等于其本身,故D项错误。

答案:C8.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

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

“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解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还是要为政治服务,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反对天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故B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思想的束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可知,创造一个上帝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

答案:D9.孟德斯鸠曾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A.三权分立思想B.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C.天赋人权思想D.社会契约思想解析:三权分立思想是指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由三个不同机构掌握,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从“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可知材料反映出公民的自由应该保持理性,符合法律,故B项正确;天赋人权思想是指人生来就享有的权利,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是卢梭的思想,故D 项错误。

答案:B10.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

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

这个“大我”是指()A.民主自由B.法律至上C.主权在民D.公共意志解析:“社会契约”是指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因此这个“大我”是指公共意志,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1.卢梭设想了一种取代基督教的“真诚教”,其终极依据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

就连看不惯卢梭的伏尔泰为此也忍不住击节赞赏。

据此说明卢梭的思想()A.忽视人的理性价值B.与启蒙思想大相径庭C.重视人本主义价值D.反对激进的民主革命解析:卢梭是启蒙思想家,提倡理性,故A项错误;理性与感性是启蒙运动的两面,故B项错误;重视人的自然情感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故C项正确;卢梭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激烈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12.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康德意在说明() A.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B.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C.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D.理性是启蒙时代的核心解析:根据康德说的话可知倡导人的主体地位的启蒙并未完成,所以这意味着人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已经来到,但是尚未实现,是否一直延续,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康德肯定启蒙时代的存在,故人的社会价值是逐步肯定的,故C项错误;理性是启蒙时代的核心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潍坊市高三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

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

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材料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

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

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

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

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导致两者不同的社会根源。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分)(3)综上所述,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伦理观?(4分)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得出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据材料一“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得出儒家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据材料二“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得出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据材料二“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得出新教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据材料二“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得出新教鼓励禁欲、节俭;第二小问“社会根源”,联系明清和宗教改革时期中国、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得出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