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写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基本方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是园林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西南林学院园林学院是国内较早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长期以来,我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在国内一直具有一定的优势。
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园林生态及园林景观等。
其特点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与市场需求结合。
毕业硕士生可直接就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承担技术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深造。
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园林及观赏园艺方面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为: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园林植物及观赏园艺学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所从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能在本学科上不断地创新和探索;能较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独立从事和组织本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综合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同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3.身体健康,符合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方向1.园林植物资源2.园林植物繁育3.园林设计4.城市园林生态5.观赏园艺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期毕业时间,但须按有关规定,经本人申请,导师及所在专业和学院领导同意,研究生工作处审核,报学校主管领导批准。
原则上提前或延期毕业时间不超过1年。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按照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课程学习集中在1-1.5学年内完成,论文工作不少于1学年。
同时,要求研究生教学实践或专业生产实践环节不少于120学时的工作量或20个工作日。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说明(一)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达到32学分或以上,其中学术活动2学分、教学实践或专业生产实践为必修环节2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
公共课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外国语;专业必修课设两个方向模块,研究生按专业培养方向在6门课中选修其中4门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向和论文工作需要自选。
研究生可以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也可以选修有关大学本科课程。
对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3~5门,可记成绩,但不计学分。
1.学位课(21学分)(1)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学分(2)第—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 6学分(3)高级园林植物分类学3学分(4)高级植物生理学3学分(5)现代园林植物育种专题3学分(6)园林规划设计专题3学分(7)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学分(8)植物培植与造景3学分除1、2为必修外,可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商定,从3~8中任选四门课程为学位课。
2.选修课(7学分)(1)计算机辅助园林规划设计3学分(2)现代仪器分析2学分(3)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2学分(4)园林研究法2学分(5)景观生态学2学分(6)城市林业专题2学分(7)城市生态专题2学分(8)植物细胞遗传学2学分(9)园林美学2学分(10)观赏植物引种驯化与种苗繁育理论与技术专题2学分(11)植物拉丁文2学分(12)植物区系学(含实习)2学分(13)植物生物化学(含实验操作)2学分(14)观赏植物品种分类学2学分(15)施工图设计2学分(16)现代花卉发展动态专题2学分(17)花卉营养诊断与土壤分析2学分(18)花卉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2学分(19)园林植物开花生理与调节2学分(20)观赏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含实验操作)2学分(2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原理与专题2学分(22)设计方法论及风景园林研究进展2学分(23)区域规划学2学分(24)风景园林工程专题2学分(25)学术讨论与教学实践2学分(26)文献检索、阅读与综述写作2学分(27)古典园林2学分(28)文献综述1学分(二)学位课程说明1.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见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2.第一外国语见西南林学院编写的教学大纲。
3.高级园林植物分类学学习园林植物系统分类的原理、方法、实践及资源的调查、采集、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介绍蕨类、裸子及被子植物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重点类群的系统分类及鉴别。
4.高级植物生理学本课程是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的植物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开花调控、次生代谢物及抗逆生理等作进一步的学习。
同时,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有关进展情况和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5.现代园林植物育种专题在掌握传统育种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外在育种理论与技术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特别是其在园林植物中创造花卉新品种、改良现有园林植物观赏性状、提高抗性等方面的应用。
6.园林规划设计专题根据现代城市对环境的要求,吸收国内外城市园林设计的新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及地方实际,通过介绍现代国内外最新城市园林设计观点、原理、方案及设计表现方法,结合实践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思想和设计动手能力。
7.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参照建筑与城市规划大纲。
8.植物培植(种植)与造景学习景观植物种类、识别、培植、景观应用有关理论和技能, 掌握园林景观植物的不同种类、类型及生态、观赏特征和栽培习性及相关技术,合理、选用、设计、布局、园林中的各种植物。
五、实践环节、学术活动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及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所有研究生均须参加实践环节。
在学期间,应安排参加部分本、专科学生的教学工作,如试讲部分章节、指导实习、实验,辅导课程讨论和课堂讨论等,或结合科研课题到生产单位参加调研和生产劳动等实践工作。
教学实践的总工作量不少于40标准学时。
最终由教研室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和评定,合格者记2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在本学科范围内做1-2次学术报告。
学位点和导师应积极地支持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的精神。
此项活动纳入学位点指导小组的教学、指导计划。
学位点应尽可能为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试验、实习、调查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提供机会并创造条件,经考核和评定合格者记2学分。
要求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在正式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1篇。
六、学位论文工作与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应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要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
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
论文的选题应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并取得导师或指导小组的帮助。
2.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
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硕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论文还应反映作者所查阅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的本领域科学动态,并能对本课题范围内的重要文献有全面的评述。
3.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年)。
4.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应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如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等,同时也应重点表现出硕士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5.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按学校规定时间向本学科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工作处提交正式论文。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随着科学技术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研究生的培养已不是单一的规格与模式,对于教学科研型、工程应用型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应有不同的要求和安排。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应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同时,积极参加校、院(系)统一规定的政治、形势教育,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注意培养共产主义品德,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2.采取导师负责制与学术群体、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指导小组集体作用。
3.学位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重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
4.课程教学采取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方式。
在学习方法上,讲课与自学相结合,启发式与研讨式相结合,充分激发研究生自学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研究生修满专业规定的学分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
6.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内,由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订。
培养计划应确定学位课和选修课,应对参加教学、生产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与论文方向等做出具体安排。
培养计划经教研室(研究室)具体审定,院、系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八、中期考核1.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达标。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之前提交书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