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实物与留白要避免面积相等、对称。
一般来说,画面上空白处的总面积要大于实体对象所占面积,这样画面会显得空灵、清秀。
经典构图法则:黄金分割法➢人们看图片和书刊里视线是由左向右移动的,最终会将目光定格在右侧,因此构图时把主体安排在画面右边,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水平线构图给人以平衡感,不像斜线构图会给人跳跃的感觉,拍摄里可根据需要表达的不同意境进行选择。
➢垂直线构图方式适用于多种场景,其主要特点是在画面中给人一种笔直向上的感觉,因此只要是垂直的物体均可以采用垂直线构图加以表现。
➢对角线构图可增强画面的纵深感,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可应用于多种题材的拍摄中。
➢对比与对称构图要注意对比或对称的两部分在画面中的位置,对比位置不一定均匀,但要突出对象的对比效果;对称的对象要位置均匀。
➢在使用棋盘式构图时,就注意被摄体的选择。
其适宜表现由数量较多的、单一的、较小的事物所组成较大面积的画面,以使画面表现出节奏与韵律感。
在用光、用色以及构图等方面应将之看成一个整体,以表现画面的整体感。
切忌画面色彩凌乱、主次不分。
可利用大光圈,对画面的中部对焦,使画面有主有次、有虚有实。
➢单用V形构图时,画面容易显得不稳定,此时可以使用双V形,画面不但会比使用单个V更具稳定感,而且具有向心力。
➢S形构图不仅适合表现如山脉、河流、地域等自然地势的起伏变化,琮适合表现人体或者其他物体的轮廓,以展现其曲线美。
➢一般情况下,C形构图多在风景、建筑等题材的拍摄中使用。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C形构图可以在方向上任意调整。
➢十字形构图是生活中很觉的一种构图方式,可以表现的对象如纵横交错的道路、教堂中的十字架、窗户的框架等。
➢圆形构图中的主体一般位于画面的中央位置,这样圆形构图的效果更强,主体也更加突出,但要注意将圆形构图与中央构图区分开。
而以黄金分割或三分法来会使被摄圆形的外形显得不那么呆板,增加画面的灵动性。
以上这两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视拍摄者的创作意图及画面需要而定。
➢在利用矩形构图表现建筑时,一般结合对称构图法,以表现出建筑的对称结构及其装饰风格。
➢框架式构图要保持画面中前景与被摄主体的平衡,不能让画面中的框架过于突出而影响主体。
摄影构图的视角:不同的拍摄方位可以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一般来说,根据拍摄方位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构图、侧面构图、后侧面构图、背面构图和斜侧面构图等。
每个方位所表现的被摄对象的特征会有所不同,例如正面构图可以使被拍摄对象平实逼真,侧面拍摄可以勾勒出被拍摄对象的轮廓等。
➢针对同一场景进行拍摄时,我们可以转换不同的取景角度,从而找到最能体现场景特点的角度,拍摄出效果理想的摄影作品。
改变拍摄距离:拍摄距离的远近可以使整个画面所表现的范围有所不同。
根据拍摄距离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远距离拍摄和近距离拍摄。
远距离拍摄可以将景物的整体纳入画面;近距离拍摄则更滋生表现被摄体的细节部分。
拍摄时,可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效果进行拍摄距离的调整。
➢有些场景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拍摄时有足够的时间去构图取景。
远距离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的虚实对比、主次之分。
在表现大场景的风光画面时,较远的拍摄距离会使镜头容纳更多的景物,但同时画面会较繁杂,在构图时应注意景物的取舍,将不重要的事物从画面中剔除,强调景物大的气势。
并应利用透视法来表现画面的纵深立体感,以体现全景风光的真实感。
改变拍摄角度:通过调整拍摄角度可以表现被摄主体的不同特征,营造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一般的拍摄角度包括高角度俯拍、低角度仰拍和平视角度拍摄。
➢在使用低角度仰拍时,广角镜头的表现力会使画面效果变得更加富于透视立体感,会使被摄对象的形态变得修长(人像)或缩短(建筑),从而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
➢平视的角度会使画面显得真实,但也易造成画面的平庸。
为摆脱这种现象,可结合对称构图或点线面构图来增加画面元素的多样性。
同时,可利用对比法使主体突出,表现出画面的层次。
光线的基本概念:光是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没有光就没有影像,摄影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拍摄过程中,巧妙地用光,可以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照片。
➢借助光,摄影师可以使画面传达出不同的意境。
但光线的量要适当,不能曝光过度,了不能使画面过于昏暗、主体不清晰。
光度: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呈现的高度的总称。
影响光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光源各类、光源性质、发光强度、照射距离和被摄对象表面对光线的反射能力等等。
除了自然光以外,其余各种光都是可以人为控制光度的。
例如,距离越近则光源照射所产生的光度越大,越远则越小。
另外,光度与曝光时间和景深之间也存在关系。
当光度较大时,所需的曝光时间短;当光度较小时,所需的曝光时间长。
光度较大时,需要使用小光圈和高速快门,以使画面曝光准确,因此此时的景深较深;当光度较小时,则需要使用大光圈和低速快门,以提高画面的亮度,使之曝光准确,因此此时的景深较浅。
➢光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此法适合除太阳光以外的常见光源。
例如,将距离光源1m外的亮度设为1,则两米处亮度变为1/4,三米外则为1/9。
光质:是指光线的软硬性质。
硬光的方向性强,强度高,受光面与背光面的明暗反差大;软光的方向性不强,强度低,因此明暗反差小。
软光可以很好地展现事物的图案、色彩等,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感觉;硬光则适合展现事物的质感、层次,给人以明快、鲜明的感觉。
硬光经过改造可变为软光,例如利用柔光伞、反光板来反射硬光,或利用透光板过滤硬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减弱硬光,使其变成软光。
➢因为软光不擅长表现事物细节,因此在使用软光拍摄时可在相机设置中增加锐度,这样主体的层次会比较清晰。
光比:是指被摄对象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受光比值,也可以看作是主光与辅助光的比值。
通过计算光比即可掌握受光差别的大小。
光比大,则表示被摄对象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大,反之则表示反差小。
拍摄时,调节光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调整光线的强度。
例如加强主光强度或减弱辅助光强度,这样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会变小;二是调节光源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通过改变距离可以使受光面的亮度有所变化,这样光比的比值就会有所变化。
光线的种类:包括人造光、自然光、以及混合光。
不同光线下拍摄出的画面效果各不相同,拍摄时可根据取景环境以及所要营造的画面气氛的不同选择不同光线。
人造光:也就是各种灯光,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连续光和闪光。
连续光是指像电灯、摄影灯、路灯等能够持续发光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闪光指由闪光灯等瞬间发光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
人造光的优势在于容易掌控,拍摄者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光度、光质和光位等,使画面达到预想的效果。
➢人造光可以是电能光源发出的光线,也可以是燃烧光源发出的光线,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人造光,一定要保证亮度,以便拍摄出清晰的画面。
自然光:是指天然光源发出的光线,如日光、月光、星光都属于自然光,其中使用较多的是日光。
日光的光线强度大,照射面积广,在室外拍摄时要掌握日光的变化,避免光线过亮或过暗。
此外,日光受到季节、地域的影响会有所不同。
混合光: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光源色温所组成的光线。
混合光的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只要是不同光质、光位、光色的光线混合均称为混合光。
使用混合光是时要首先确定主光、辅助光、分清每种光线的用途。
➢混合光的应用不受室内室外的限制,只要自然光线不足就可以添加人造光进行补光,也就是使用混合光。
或者使用人造光源时光线略有不足,再添加若干辅助光,这也属于混合光。
光线的方位:光线的方位也就是光的照射方向,不同方向的光线可以形成不同的照射效果。
大致分为顺光、逆光、顶光和侧光。
➢在摄影中,逆光下产生的轮廓忌讳相互重叠,这样会导致主体的轮廓不鲜明。
此外逆光光源位置的选择要恰当,要表现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
➢侧光分为前侧光、正侧光、后侧光三种。
前侧光光线从被摄体的侧前方射来,与被摄体成45度左右的角度时,称为前侧光也称斜侧光。
当线与被摄体成90度左右的角度时,称为正侧光。
当光线与被摄体成135度左右的角度时称为后侧光,也称侧逆光。
合理布光:拍摄现场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而各种光线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各种光线在拍摄时的作用叫做光型,光型通常可分为主光、轮廓光、装饰光和背景光等。
➢主光位置的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用任何一种光位,例如顺光、侧光、逆光、顶光等均可作为主光。
但设置主光也是有要求的,就是要以充分表现被摄主体的特点为宗旨。
画面中主光只能有一个,若同时将几个光源作为主光,则被摄主体会出现多个受光面。
多个受光面不仅无法表现被摄主体最主要的特点,而且也会在被摄主体上产生较多的阴影,使被摄主体明暗对比混乱。
➢既然是辅助光,那它的强度必须小于主光,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被摄主体出现明显的投影。
辅助光的投影与主光的投影相重叠,就会形成“夹光”的现象,这是需要注意避免的。
➢侧逆光可以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使人物与背景分离,突出人物线条,强化人物的立体感。
光线与画面色彩:光线的变化可以通过色温来体现,在不同的色温值下,物体的色彩表现会不同。
通常,我们将这些色彩分为固有色、环境色和消色。
色温:是衡量色光中含红光与蓝光比例多少的一个度量单位。
当色温低时,表示光线中含红橙光比较多,通常称为“暖光”;当色温高时,表示光线中含蓝紫光比较多,通常称为“冷光”。
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呈现的固有的色彩,也就是物体在白色阳光下呈现出来的。
对固有色的准确把握,主要是指准确把握物体的色相,同时通过准确曝光,使物体的固有色得到真实还原。
➢准确把握物体的固有色才可以将物体真实还原在画面中,具体的方法是调整光线或白平衡设置。
环境色:是指物体本身不具有的、但受到光线或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来的色彩。
光线的颜色会发改变事物的固有色,使其带有光线的色彩,同样环境色也会影响事物的色彩。
消色:是指黑色、白色以及不同程度的灰色。
拍摄黑白照片也就是用消色来构成画面,可以着重表现出被摄体的明暗对比和层次感,同时可以让观者抛开色彩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体的本质特征上来。
此外,消色还能带给观者神秘感和力度感。
➢黑白照片就是采用消色来表现被摄体,通过画面的明暗对比来表现细节。
在彩色画面中,消色较少,不过同样要注意色彩搭配,这样画面才不会显得平淡。
➢我们可以利用黑、白、灰三色的比例来表现画面的影调。
可使不同程度的灰色占画面的大部分,以体现细腻的中间调画面;也可使画面中的灰色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以表现深沉的低调画面;还可以使画面中的灰白色占据较多的比例,以表现轻松的高调画面。
➢要拍摄黑白色的作品,首要要对色彩的明暗关系有所了解。
可将色彩按明暗不同由高到低排列如下:白、黄、橙、绿、红、青、蓝、紫、黑,在表现为黑白色调时,相邻的色彩搭配所呈现出来的反差会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