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一、知识点类型分析能够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思想。

这一知识点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设计文章思路: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教学思路:(一)由题目导入1、当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会有什么选择呢?请大家说说。

学生1:投江,如屈原。

学生2:归隐,如陶潜。

学生3:冒险,如拿破仑,项羽。

老师:这所谓的无路与有路是针对这个人本人而言的。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

学生2:不屈从权势。

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

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3、如果现在我们给这个故事一个题目,哪个比较好?学生:“乌龟的选择”比较好。

4、作者紧接着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大家读一读第3、5、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做法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先请同桌相互交流,看看同桌划出的和自己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发言,也可以同桌推荐。

学生1:“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这句话,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

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

学生2: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

这可以从这句话里看出来: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所以我很佩服他。

学生3:“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这里“威福”和“闲福”进行了对比,说明官僚们不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像庄子那样享受“闲福”的;“闲福”也反映了庄子是以享受的态度来面对他选择的人生的。

刚才同学说了,他在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选择的,他却以享受的态度面对,说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快乐。

学生4:这说明庄子拥有别人没有的“超凡绝俗的大智慧”,这种精神是“清洁的精神”。

说“清洁”,也就是很干净,很高洁。

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学生5:把庄子比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很美。

说他是树,是因为高大,独立。

说心灵是月亮,月亮皎洁,说明灵魂高洁,说明精神世界纯洁。

庄子看守这这样的精神世界,说明他孤独地坚持守住这样一片天地。

学生6:作者对庄子评价很高,他说这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也就是根本无法超越的审美的世界。

5、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作者把这种精神称做“清洁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老师:为什么我们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不会迷失自我?那是因为有几位像庄子那样的哲学大师,他们的智慧、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这是对庄子精神的高度赞美。

(三)探究作者怎样分析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1、庄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请大家从下文两段里找找原因。

学生1:对人类的怜悯。

学生2:作者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那是跟他生存的时代有关系的。

2、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所处的时代。

读第10段。

找出反映时代的词。

、学生:荒唐与罪恶,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天下污浊,无赖,无理,无情,无聊,无所顾忌,无所关爱,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3、庄子面对的人世,是“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这样的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的,但是庄子能看到人民的灾难,战争的残酷,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学生1:因为庄子在冷眼旁观。

学生2:因为庄子同情百姓的疾苦,庄子对人类有着怜悯。

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9段以及胡文英的评论。

说说你们的理解。

学生:庄子的表面看起来是“无情而坚强”,“眼极冷”的,那时因为他内心“最多情”,“心肠极热”。

老师:庄子内心对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有着理想和期待,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像个人那样活着,所以庄子只能以拒绝入世来拒绝“污浊”。

通过对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悟到庄子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俗的绝弃和反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对生命的热爱。

学生:老师,我不懂这句话: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老师:我给大家提供几则资料。

你们说伯乐是谁?学生:是家喻户晓的相马大师。

老师:对。

但是庄子认为,他是残害马的罪魁祸首。

学生先沉默了一会,接着就明白了:因为他不让马过自由的学生(蔡侠):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可见每匹年轻的马都向往自己能“建立功业”。

而正是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挖掘了潜在的人才,才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英雄。

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能的高低是其中的原因,但才能的施展需要有人挖掘,这些挖掘的人便是一个个伯乐。

老师:不错,你的说法代表社会普遍的看法,人一定有有所作为,需要伯乐。

你看庄子是不是就是跟你唱反调?再说说一段更令大家吃惊的话。

儒家推崇圣、勇、义、智、仁,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

不进室就知道室内有没有东西,是圣;入室一马当先,是勇;退出时先人后己,是义;预测是否成功,是智;分赃公平,是仁。

合情合理到践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条。

学生大笑,在笑中他们明白了:表面上看,他的语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实这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

有心人能悟到满纸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泪。

4、对这样的《庄子》,作者说“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这三个词顺序能否换?学生:不能,反映从惊到敬到爱的心理过程。

一开始,他和别人一样,听到庄子的言论觉得很吃惊,但是当他理解了庄子的满纸荒唐言中含着一把辛酸泪之后,对庄子产生了热爱(四)感受作者读庄子之后的特别感受1、作者对庄子是推崇备至。

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美。

他在第一段谈了自己阅读庄子的特别的感受。

让我们来读读第一段。

你觉得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学生1:“无所适从”是手足无措,十分崇拜。

学生2:“拨弄”说明自己被彻底征服了,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学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

老师:我补充一段话。

这原是说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美得让人无法言表。

学生4:还有,他说,庄子的境界我们无法懂得,还用了评价孔子的话来赞叹庄子。

2、我们能从中了解是《庄子》的特点让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联系学过的文章谈谈吗?学生:想象力丰富,说“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像《逍遥游》中讲那大鹏有多大飞得多高。

老师: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五)思考题意1、这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可是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是解读《庄子》的心得吗?学生:不是。

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意思是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庄子对我们有帮助。

老师:不错。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作者用这样的标题,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从历史背景和心灵世界中寻找解释。

二是含蓄地告诉人们物欲横流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的今天,应该学习庄子。

2、不过,这篇文章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是一家之言。

同学们,希望你们课外再去读《读本》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其他资料,拥有自己对《庄子》的理解。

三、教学板书初阳评金老师的课例: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阅读课,对观点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对庄子的解读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它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课堂教学水平可能位于我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

思路之清晰、语言之干净、认识之深刻令初阳叹为观止。

可是,我不喜欢。

因为我感觉到在课堂上师生只是就文本论文本,就语言谈语言,没有触发学生对于历史和生活的独特的感悟,没有在理解庄子的基础上认同或者反对的激情,没有因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激烈的碰撞。

另外,也许是嫉妒,学生说的都太好了,太对了,我感觉不到认识上或情感上的变化。

学一篇课文,作为学习者,如果只有回答,没有疑惑,只有表达,没有领悟,那么这样的学习应该也是有缺憾的。

“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一说非常有趣,学生听了大笑,我也大笑,请问它在《庄子》中的出处。

断章取义地初读,觉得非常荒谬可笑;联系庄子和盗跖生平,在语境中一读再读,便笑不出来了。

不得不承认,成大事者,其理一也。

盗跖其人,与圣人比绝不逊色,难怪孔子在他的雄辩面前落荒而逃了。

于是想,怎么理解庄子其人,怎么理解鲍氏其文,仅仅死抠文句,其得便有限,如果联系《庄子》一书的名句,那么学生必然对鲍文中的难句有自己的领悟。

13、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天地》(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

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

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14、庄子曰:“虎狼,仁也。

”……“至仁无亲。

”《天运》15、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仁义,先生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天运》(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

仁义,为先王暂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

把仁义昭示于人,会招致众多责难。

……以富有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俸禄;以名声显赫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名誉。

贪恋权势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他人。

)16、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刻意》(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刻意》(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