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线充电技术方案实现的几点建议
一般见到的无线充电,运用的是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原理。
1819 年,丹麦科学家厄斯特观察到一段导线上如果通有电流,四周将会产生磁场,可以让指北针偏转。
后人则进一步发现,将导线围成环状,甚至绕成线圈,产生的磁场将会更强、更集中,这称为电流磁效应。
至于电磁感应,则是在1831 年由法拉第发现的。
让一块磁铁或其他的磁场来源靠近一段没有电流的线圈,线圈上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称为电磁感应。
值得注意的是,电磁感应的成立要点是磁场要有变化,例如磁铁愈来愈靠近(愈来愈远离其实也可以)。
外加磁场若是一直保持不变,是不会有感应电流的。
总而言之,电流磁效应就是电流的流动在四周产生磁场,电磁感应则是不断变化的外加磁场使线圈产生感应电流。
利用电磁感应来充电
这两种物理现象同时运用,就可以进行无线充电。
目前的无线充电设备,都包含一个充电座,里面其实正是线圈。
将充电座接到家用插头后,线圈周围会因为电流磁效应而产生磁场。
要充电的电子产品,里面也都有一个线圈,当它靠近充电座时,充电座的磁场将透过电磁感应,在电子产品的线圈上产生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导引到电池,就完成了充电座和电子产品间的无线充电。
你可能会问,磁场不是要改变才能有电磁感应吗?可是充电座与充电的对象距离却始终保持不变,这样为何会有电磁感应呢?原来,家用插座中流出的电是交流电,也就是说电流的方向不断的交替变化,一会儿顺着流,一会儿反着流。
正因为如此,充电座线圈产生的磁场随之不断在变换方向,并非保持不变,符合电磁感应的要件。
近来愈来愈多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开始提供无线充电的功能,但是不幸的是,它们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