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充氧:在病人意识消失和呼吸肌麻痹之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能显著延长这段时间,这是麻醉诱导和插管前不可省略的,最重要的步骤,称为“预充氧”。
预充氧使功能残气量中氧气/氮气比例增大。
因此又称“给氧去氮”。
气道困难:是指经过常规训练的麻醉医师管理下病人发生面罩通气和(或)气管插管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是指在面罩给予纯氧和正压通气的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致使SpO2<92%。
喉镜暴露困难:是指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一部分。
气管插管困难:是指常规喉镜下插管时间>10min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麻醉: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可逆性的特点来达到消除病人痛苦, 为手术创造条件的方法。
现在麻醉学的的内涵: 麻醉、监护、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复苏及疼痛治疗等。
全身麻醉: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麻醉药物,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智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苏醒延迟:停止使用麻醉药后30min病人仍不能恢复意识者。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靶控输注(TCI):又称为目标浓度输注,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血浆或效应部位)浓度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给药系统。
缺点是设备要求高,费用高。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全麻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又名部位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
是指局麻药应用于身体的局部,暂时、可逆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优点:病人清醒,管理简便,所需设备简单,对重要脏器功能干扰小。
缺点:不适用于手术范围大,病情复杂,对局麻药过敏,诊断不明确及不合作病人。
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麻醉药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其下的神经末梢,使粘
膜产生麻醉现象,称表面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区域阻滞:包围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往手术区的神经纤维。
神经阻滞: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受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常用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指(趾)神经阻滞:局麻药中不能加肾上腺素,注射药量不能太多·其它:股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等。
霍纳综合征(Horner's syndrom):系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所致,表现为患侧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眼结膜充血、鼻塞、面微红及无汗。
短期内可自行消失。
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到椎管内不同腔隙,阻滞脊神经根或神经的传导,达到相应区域的麻醉效应。
麻醉平面:感觉神经被阻滞后,可用针刺法测定皮肤痛觉消失的范围,其上下界称麻醉平面。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将局麻药注入到脊髓腰段蛛网膜下隙中,阻滞相应脊神经根或神经的传导,达到其支配区域的麻醉效应。
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到硬膜外间隙中,阻滞相应脊神经根或神经的传导,达到其支配区域的麻醉效应。
控制性降压:为了降低血管张力,减少术中出血,人为的将血压降低至一定水平的方法。
人工低温:在全身麻醉下,应用某些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用物理方法将病人体温降到预定的范围,以降低组织代谢,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适应治疗或手术上的需要。
低血压:是指血压降低幅度超过病人术前基础血压的20%或血压降低达80mmHg。
高血压:是指血压升高超过病人术前基础血压的20%或血压升高达160/95mmHg以上,血压过高是指血压升高超过基础血压30mmHg。
恢复指数:颤搐从25%恢复到75%的时间称为恢复指数。
四个成串刺激(TOF):是四个频率2Hz、波宽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引起四个肌颤搐,连续刺激的时串距离为10-12s,T4/T1和T1/C是两个常用的监测指标。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氧的需要。
体温降低/低体温:当中心温度低于36℃时,即称为体温降低或低体温。
体温升高/发热:当中心温度高于37.5℃时,或每小时体温上升2 ℃,即称为体温升高或发热。
术中知晓:指病人在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部分或全部情况,并能告知有无疼痛。
恶性高热:又称异常高热,是指某些麻醉药激发的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体温急剧上升、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一般配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