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本1002班王梦珂20102613676
摘要: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当今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导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
化,其主要过程表现为贸易国家化和生产国际化[1]。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有关国家和
地区为使其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而共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我国顺应经济发展
潮流,积极参与到这种体制中。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一体化给我国提供了一个广阔
的发展平台,给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给各方面的发展带来
了不利影响。
本文着重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教育应对措施
正文:
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世界经济一体化,简称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间在经济上的结合,在经济领域里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和共同调节,向结成区域性集团的方向发展,专指由国家政府出面组成的在经济领域里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民经济联合发展并趋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有宏观意义和性质特征的国家集团[2]。
世界经济一体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实际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若干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出一些规范各国行为的规章准则,采取一致的相互协调的行动,它反映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说明了经济活动的国际性,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所谓狭义的经济一体化,是指把若干个国家的经济结合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实体,组成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它特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国家出面根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有一整套固定的国家机构,制定出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制度,并且要求参与国让渡一部分国家经济主权。
2 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对我国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下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2.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1我们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1990年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开始对中国的国力从新进行评判,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成长为世界的第二位或者第三位,从那时开始就有舆论谈“中国威胁论”[3]。
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威胁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
而中国又如何呢?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突飞猛进,但中国的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40位,是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的40%,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这个水平之低代表我国发展水平还不够。
我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真正反映一个国家实力的高科技、高技术领域,我国的力量都相当薄弱。
2.1.2社会整体水平还不高
中共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如:失业问题、农业问题、财政为题等,中国社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另外,法制
建设、社会治安、教育问题等都有待解决。
2.1.3国际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舞台[4]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在这场国际竞争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给经济发展造成压力的同时形成一种动力。
如何把握机遇,发展经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我们应深思的问题。
2.2对政治的影响
2.2.1国家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支配本国范围内一切人和物、独立自主处理对内对外最高事务的权利。
一般的各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一般局限在一国领土内,而经济全球化则冲破了国家界限,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5]。
面对这种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原来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利现在却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所共有的权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拓展,今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主权虽然会继续存在,但是由于经济主权向全球范围内的部分转移,因而不可避免的反作用于政治领域,从而使政治主权在不知不觉中剥弱。
2.2.2国家法律
就中国立法而言,全球化冲击波的影响是巨大的。
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西方的法律模式被介绍到我国,这对我们学习借鉴外国的法律模式提供额便利,有利于在经济立法方面更注重同国际接轨。
另外,中国立法的发展将对西方法律产生一种挑战和冲击。
2..3对文化的影响
2.3.1世界经济一体化将带来思维模式的转变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我们站在过去不曾有过的视点观察、分析、思考全人类面临的机遇与共同话题,并找到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不可以拘泥在文化相对主义,有助于走出不是“西方中心论”就是“中国中心论的怪圈”,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突破“制度论”的枷锁[6]。
2.3.2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民族价值观念构成挑战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大大缩小,强大的西方传媒可以轻而易举进入我国,这就为西方发达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方文化工业产品会宣扬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家国意识、伦理精神、天人合一的理念,艰苦奋斗的优秀文化传统等构成强有力地冲击,使国人在形成世界普遍公认的全球价值观的同时,带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从而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滑。
2.4对教育的影响
2.4.1少数民族的教育结构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教育的要求脱节[7]
现代经济的竞争,早已由注重对物质、机器设备的开发,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吸收。
事实上,现代政治经济中的种种竞争,都可以视为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而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形成与壮大起到关键的作用。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重点是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而对义务教育后阶段的学校教育的建设重视不足,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限的给类型大中院校多为文教类,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科技型、管理型、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
这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极不相称。
2.4.2教育专业人才流失
世界经济一体化后,由于行业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企业内部不同级别间的收入差距,无疑会加强人才的流动。
集聚了大量的大中专人才的教育部门,相应也会形成人才流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故人才外流、教师外流现象一直存在。
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培养教师能力弱,吸收人才能力差,这边形成不良的流动状况。
对少数民族教师流失造成的后果,是短期内极难补救的。
3 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3.1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重视科技进步按照国际分工的要求,开发和建立国家竞争优势。
世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仍在进行中,我们应当将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我国经济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决策。
一是利用我国门类齐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适时接受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要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加强对设备制造业、基础设施制造业等中间产业的资本投入。
3.2调整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再继续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同时,大力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8]。
外资的介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当生产的产品用来出口时。
无疑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应进行调整,又引进为主、输出为辅转变为引进与输出并重。
3.3我国仍应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发展中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合作伙伴。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有利于对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有利于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
3.4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战略地位落实的具体体现。
投入不足一直是长期困扰和制约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我国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再教育投入上的捉襟见肘,中央财政应加大投入提高基层办学的积极性。
结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全面考虑,取外国之长补我国之短。
中国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就应该抓住国际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让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经济巨人。
参考文献:
[1、2]杨伟岸,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M],湖南,2008-04-10 [3]史明薇,试论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M],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30
[4]李转良,全球经济一体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5]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徐松,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0
[7]张文健等,教育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文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
[8]徐滇庆,世界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