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班级:0803 姓名:卢美娇关键词: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过程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1870-1914年的第一阶段或称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1945-1980年的第二阶段或称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1980年至今的第三阶段或称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
每个阶段的全球化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差别,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综合评估。
本文主要从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东盟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正文:1、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让渡一定的国家主权,建立两国或多国的经济联盟,从而使经济达到某种程度的结合以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最终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
2、经济一体化的影响: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可以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等障碍,同时也为市场容量的扩人和市场的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为区域内的贸易在淘汰成员国的劣质产品的同时,又鼓励扩人再生产其优质产品,这就促进了区域内各国生产的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每个国家都集中自己的有限资源生产效益最高的产品。
生产规模的扩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木,从而增强整体竞争力。
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战后,世界经济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迅速增加,共同的经济贸易政策纷纷登台。
如欧盟在20 世纪60年代后期就率先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同盟的目标,即在各成员国内部消除关税壁垒,对外则实行统一的贸易壁垒,到欧洲统一人市场建成后,基木实现了无国界限制的商品、资金、劳务人员的自由流动。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也确立了将在几年内取消关税壁垒和其他限制,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
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贸易领域竞争的产物,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经济个球化的进程。
就发展阶段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经济个球化在一定区域内深化和加强的反映。
经济个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突破国家的界限,要求有关国家在经济上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在更深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区域经济集团就是通过签约的方式结为不同性质的经济联系, 且允许各成员国的生产要素在本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提高成员国的经济效益。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个球化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
从生产、贸易、金融;三个角度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通,而且亦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能来刺激经济增长,最终加快经济个球化进程。
3、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3、1欧盟东扩与欧洲一体化3·1·1欧盟的东扩计划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先期准备阶段(90年代上半期)。
主要是与中东欧国家签署联系国协定(也称欧洲协定),制定入盟标准和实行先期准备战略。
波兰和匈牙利于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于1993年,波罗的海三国于1995年,斯洛文尼亚于1996年分别与欧盟签署了联系国协定。
联系国协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欧盟与联系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目的是使联系国逐步融入共同体中。
联系国协定的目标是在2002年前实现工业品的自由贸易并为其他部门的经济合作奠定基础。
制定入盟谈判时间表阶段。
1995年,马德里首脑会议提出入盟谈判应在政府间会议结束半年后开始。
1996年,佛罗伦萨首脑会议认可了上述提议。
在1997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会议上,首脑们指示理事会审查即将于7月推出的欧盟委员会对各申请国的意见。
1997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表《2000年议程》。
该议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共同体政策的前景、欧盟2000~2006年的财政框架以及欧盟东扩问题。
在《2000年议程》中,欧盟委员会认为,依据哥本哈根标准,欧盟应首先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六国为成员国。
1997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批准了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决定首先同上述6国进行入盟谈判,而对剩下的5个国家即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则视其进展而定。
会议还拒绝了土耳其的候选国资格。
正式入盟谈判阶段。
1998年3月12日.在伦敦召开了欧洲大会,欧盟成员国以及申请加入欧盟国家的政府首脑参加了会议,土耳其拒绝与会。
欧洲大会是与会者讨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和内政事务以及经济合作的一个论坛,旨在配合欧盟东扩进程。
3月30日,欧盟各国外交部长和中东欧首批6国外交部长聚会布鲁塞尔,正式开始了入盟谈判进程。
科素沃战争后欧盟明显加快了东扩步伐,同时决定对东扩战略进行调整。
1999年12月,在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欧盟宣布将于2000年同6个新候选国,即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马耳他开始人盟谈判,同时宣布给予土耳其入盟候选国资格,但暂不与之谈判。
2000年2月14日,欧盟外长理事会正式开始了同新6国的入盟谈判。
2002年12月中旬,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决定2004年5月1日将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脱维亚和马耳他等10个国家加入欧盟,会议还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入盟时间及土耳其的入盟谈判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2003年4月16日欧盟雅典非正式首脑会议期间,欧盟15国与上述10个申请国签订了加入条约。
东扩是欧盟世纪之交的重大事件之一,它不仅对欧盟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对整个全球的政治与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欧共体成立之初,就已经表达了将一体化扩展到整个欧洲的愿望。
《罗马条约》第一句话就是:“矢志为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紧密联盟奠定基础”,并“决心以共同行动消除分裂欧洲的障碍,确保其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进步”。
就是说,欧盟将最终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代言人。
但是,在欧盟内部,民族、国家的边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消失的;在欧盟的统一体外,还有其他利益集团的存在,外部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同样会影响内部均衡。
这些都决定了东扩之后,欧盟的一体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3·1·2欧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欧盟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方面,它会产生“聚集效应”,如今它不仅吸引了西欧的众多国家参与,而且吸引了许多中东欧转型国家。
这从经济上来看,主要是因为我们前面介绍的关税同盟效应;从政治上看,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影响远非单个成员国所能及。
另一方面,它会产生“扩散效应”。
这并非要求所有国家完全与欧盟一样,而是从一体化经济学角度来说,内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自由贸易会取得不同程度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规模经济、投资刺激等效应。
欧盟的建立对于欧洲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对非成员国向欧盟国家的商品和劳务出口、直接或间接投资就可能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而且,由于欧盟内部生产要素、商品的自由流动所导致的生产的调节,也会出现各个集团利益的重新分配,从而使一部分企业和个人遭受损失。
但从长远来看,欧盟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将很可能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扩大,内部也会采取有利措施来调节利益的分配。
可以预言,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将在经济上持续走强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断地向建立“大欧洲自由贸易区”迈进。
3·2、北美自由贸易区3·2·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生过程1989年1月1日,两国签署《加—美自由贸易协定》(Canada-U.S. Free Trade Agreement)。
1990年,墨西哥正式提出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举行谈判。
在经过了连续14个月的紧张谈判,美、加、墨三国外贸部长终于在1992 年8月12日达成了《北美洲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起,把美、加、墨三国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终于正式诞生了。
3·2·2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评价首先,北美自由贸易区增进了地区合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缓解了1994年底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其次,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了三国贸易投资的扩大。
随着各成员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自由贸易区内的规模日益扩大,区内贸易占各成员国总贸易的比重均有所提高。
最后,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了三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3·3、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已拥有21个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泰国、越南、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智利、秘鲁。
从规模上看,它是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3·3·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1)探索阶段(1989~1992年)。
它是APEC寻找自身发展方向、道路和方式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除了APEC成立大会外,还包括1990年11月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部长级会议、1991年11月汉城举行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和1992年11月曼谷举行的第四届部长级会议。
(2)发展阶段(1993~1996年)。
在这一阶段里,APEC成员数不断增加,先后接纳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智利为新成员,使APEC成员由15国增至18国;APEC朝着机制化方向迅速发展,拥有了秘书处、委员会、工作小组、专家组及各种专业部长会议、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的行动计划获得通过,并已得到了实施。
(3)调整阶段(1997~至今)。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APEC内部的各种矛盾,原有的一些内在缺陷暴露了出来,贸易投资自由化陷于停滞,经济和技术合作也缺乏实质性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