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新理念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新理念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新理念1.美术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美术课程的改革要转变课程的功能:由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学习水平的培养。

其具体目标和任务主要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准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5)改变过度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动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合性。

我们力图达到如下课程改革的目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增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升想像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水平。

2.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美术课程的价值是:(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水平;(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形象思维水平;(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动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价值其实是用“能够怎样”这样的句式来加以表述的。

本课程标准在表述价值时,实际上省略了“能够”两字,但是大家在理解时能够加上“能够”两字。

正是因为美术课程“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才使其地位得以确立。

3、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基本的美术素养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

三是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但仅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

这些态度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作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第二能自觉而大胆地使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第三能持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4、要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人的行为大体上能够分成两种,一种是情趣性行为,另一种是意志性行为。

所谓情趣性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度地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

而所谓意志性行为则极大的受到目的的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使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即使这是一种已所不欲的行为。

所以,意志性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达到目的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趣性行为更大的愉悦。

比如,体育运动对一般的人来说,可能是情趣性运动,因为他们的目的仅仅“活动活动”而已,所以他们能充分享受“活动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而对职业运动员来说,则可能是意志性行为,因为他们的目的——夺冠的欲望太强了,为此他们往往要忍受单调、超负荷的训练,甚至不惜采取危害自己身体的手段。

就本性来说,人一般都喜欢情趣性行为。

但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又不得不实行一些意志性行为。

因为人毕竟是有意识、有追求、有意志的生物。

人的一生就是由不同层次的目的以及完成这些目的的行为所构成的。

毫无疑问,美术学习在一定的水准上,也应该是一种意志性的行为。

换句话说,要学好美术不使用自己的意志恐怕是不行的。

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一般的中小学生能在多大水准上为学习美术动用自己的意志,尤其是顽强的意志呢?在学校的众多的学科中,学生对每一个学科态度并不一样。

这取决于外在诱因和内在兴趣的差异。

在一个科学理性的社会中,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他们的所学都应对将来的生活和生存——升学、谋职等有直接的作用。

这样,与高考相关的学科教育就显示了自己的优势。

学生不管是否有兴趣,都必须用意志克制自己去努力学习。

这就是学习活动的外在诱因。

美术学习则无此外在诱因,因为中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要使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也就不大,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

所以,美术学科要在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使之与学生发生兴趣方面的关系,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

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所有公民在中小学阶段所必须接受的。

所以,全体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

换句话说,如果仅仅一部分人接受这种美术教育,或者这种美术教育本身未能对绝绝大部分学生产生吸引力并使之发生素质方面的某种变化,那么,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整体上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协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

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将情景作为准确解读图像的三个变量之一,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情景才能理解美术作品的真实含义。

我们具体从一件美术作品上看出描绘了什么,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真正理解了一件作品。

如果我们不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我们仍不能准确理解像《最后的晚餐》、《伊凡雷帝杀子》、《荷拉斯兄弟之誓》和《血衣》这个类作品。

此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作品的象征意义,也是由文化所规定的。

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

比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因为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堕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

这些象征关系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

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作出错误的解读。

我们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这种规定性实际上也要求学生不但要从美术本体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升人文素养。

总来说之,美术作品只能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才能被准确地理解和解读,而且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理解人类价值的不同取向、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2、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所以,中国的教育应该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无论我们从事的是何种层次、何种类型、何种专业的教育。

就我们基础教育来说,更应该努力增强创造教育。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我们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

因为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有成效的课程之一。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

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的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

如同清晰思考的水平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所以,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同样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水平。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消泯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造活动之大忌。

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像思维等。

另外,美术课程中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水平。

3、美术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与学习领域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门类来划分课业形式的,凸显的是学科知识体系。

本次课程改革,从促动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

所以,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即使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

因为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为了便于学习也考虑到在现代生活中设计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

以外化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个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水平。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为此,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个全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习的综合实践水平和探究发现水平。

有的老师可能会问,美术课程标准的“综合·探究”与我们现存的综合艺术课程有何区别呢?的确有区别。

这里,让我们先来考察几种课程关系。

我们过去的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似乎不大,每个学科课程按照自己的学科逻辑纵向深入,就像几个人并排地坐在一起,互相之间你不碰我,我不靠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