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赵明礼
不说话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初步形成公德意识。
二、教学内容:
1、本课共分五部分:“认识我们的朋友”、“候车室的烦恼”、“我替
朋友说说话”、“看望我们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我为朋友做点
啥”。
2、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题是爱护公用设施,形成公德意识。
教材
从学生生活中使用公用设施的经验入手,感受公用设施与人们“朋友”般的互助关系。
接着选取了公用设施缺乏时给人们带来的烦恼,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事例很极端,但很有震撼力。
富于爱心的孩子们一定愿意替自己的朋友说说话,用趣味性的方式让孩子澄清思想。
然后鼓励学生去调查身边公用设施保护的情况,激励小公民们伸出双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用智慧的方式为保护公用设施设计广告语,想出金点子。
本课教学侧重于爱护公共设施、讲公德的教育。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的一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11岁左右的儿童。
现在的儿童,尤其是城镇儿童,由于应试教育和家长过于功利的思想的影响,整天泡在课堂上、书本中,对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缺乏切身体验。
劳动体验的缺乏,导致对别人劳动的不理解和不尊重,进而产生对从事劳动的人的不理解、不尊重。
生活中的公共设施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是为大家服务的,由于认识和体验上的不足,很多人包括一些儿童对公共设施缺乏爱护之心。
小学生故意破坏公用设施的现象不是很多,少数学生恶作剧地污损、刻画公用设施的现象倒是不少,他们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
四、教学重点:
1、观察生活中常用的公用设施以及使用、维护情况,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换位思考,用趣味性的方式让孩子初步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学生对公用设施这个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