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定位把握课型
——以一次普通话训练公开课为例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语文教研室王振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关键词:课型理论课训练语音教学
内容提要:要科学定位各类课型,认识清楚理论知识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大胆为理论课正名,就是要传播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培育理论思维,用理论指导实训的。
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就业,更要着眼学生未来可持续的职业人生发展,这才是内涵打造的应有之义。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用理论去科学指导实践变被动训练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活动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技术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根本,才能培养现代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
提升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打造内涵的根本在于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舞台,课堂是科研的阵地。
课堂是教师求真、求美、求善的园地。
为此,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上午第三节,张琳老师在11级(1)班教室为全体教研室同志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
课题是《语音的性质》。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语音的概念及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等概念。
张老师教风自然稳健,基本功扎实,善于使用例子对比,在课堂上进行较多的普通话训练,体现训练为主的特色。
课堂气氛活跃。
张老师把这一课定位为理论课是恰当的。
从课程知识的编排看,这一课是为学生语音训练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的。
这一课既然是定位为理论课,课堂教学就要围绕着基本的语音理论概念去展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用这些概念指导自己的普通话语音训练,自觉纠正方音的错误,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要严格按照知识逻辑,而不是按照技能发展的逻辑去上课,更不可在理论与技能实训之间游移不定,造成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目标不清。
很多教师对于技能实训课把握的不错,但对于理论教学往往是不自觉地往实训课的教法靠拢。
特别是当前要谨防出现这样的倾向。
当下很多人一提高职的教学,往往开口就提倡要突出实训。
就整体而言,高职教学要如此,但不是说不要基础的理论知识。
过犹不及,过份强调技能往往会造成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传授。
适度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技能学习、后继的发展是有益的。
这是探索高职课堂教学中需要旨意的。
否则,高职教育只是等同于职业培训。
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是成就人的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
它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考虑学生当前的职业诉求,
更应该考虑学生将来发展的可塑性及可持续的发展。
基础知识是构筑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的正确方向。
无论是对于通用的职业能力还是岗位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适度学习基础知识。
没有理论的武装就没有理论的自觉。
基本的语音理论是构筑普通话训练这门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基石,掌握这些基础理论就有了基本是理论的指导,学习有自发进入自觉。
对于语音学习,要熟悉发音器官部位及发音的原理。
在人体的生理器官中,用来发音的器官叫做发音器官。
学习普通话,辩正方音,首先需要了解各个器官及其功能。
如了解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的部位。
找准了部位有利于正确发音。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语音的概念中导出语音的三大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物理属性。
顺理成章,方便学生学习记忆。
过多的语音材料训练反而冲淡了学生对语音及相关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把握的,不利于建构自觉学习能力。
何况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更要打造学生的发展潜力,必要的理论训练是重要的一环,是基础。
不要理论指导的实训是盲目的、自发的。
必要的理论学习如果都没有的话,理论指导就是空话。
同样不要任何语音基础的普通话实训是缺乏理性的自觉,也必然是缺乏发展的后劲的,而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对学生的方音错误一一纠正,这样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在这一节课中语音诵读材料是理论认识的佐证材料,是为证明语音概念服务的。
过多的诵读训练有点喧宾夺主。
而且学生对于普通话已有非常多的感性经验,学不好的重要原因是没有理论的指导,对发音的原理缺乏明确的理性认知。
要突出的是语音概念及其属性的学习认知,帮助学生学习原理及方法。
不仅是要教学生技能,更要教学生方法及与方法紧密相关的原理知识。
发音方法及原理是紧密相关的。
为此,这样的课要出彩,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抛砖引玉,以供商榷。
(1)课堂定位要清晰,整堂课要严格按照理论课的逻辑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的理性的语音概念及属性的认识。
(2)这节课要让大多数学生牢牢掌握语音概念及其属性,要把生理属性作为重点,社会属性作为难点
突破。
讲到生理属性是,要求每位学生要找准发音器官及其发音部位,为以后纠正方音奠定方法的基础,从而举一反三,提高普通话训练的教学效果。
(3) 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语音材料,读只应是这一节课的辅助的手段。
(4)要从语音的概念中推导出语音的三大属性,这样理解概念具有整体逻辑性,理论课就有了知识
的严密性,而不是单一逐条式的讲解语音是三大属性。
(5)如恐怕一节课讲解这些概念时间充足,可一二节的理论内容都放在这一节中学习。
(6)上好课要把教学目标、教材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
不过笔者认为一节课就上这一节的内容也是很好的。
要之,普通话训练既然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就要把理论讲足、讲透,不要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理论课要象理论课。
高等教育强调理性素养,这是高等教育的本职要求,培养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思考能力。
高职教育理论学习要适度,不是不要。
要大胆为理论课正名,就是要传播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培育理论思维,用理论指导实训。
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就业,更要着眼学生未来可持续的职业人生发展,这才是内涵打造的应有之义。
从根本上讲我们没有从理论上理清学科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的模糊必然造成行动上游移不定。
现在有一种倾向,一提到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技能实训。
这未必有点机械理解。
那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有什么关系呢?是否可以抛开基础理论去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呢?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水和盐的关系,不是水和油的关系。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任何专业基础知识都来源于专业技术的实践,是长时间的技术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这一理论最具科学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实践发展不断发展,其理论必定会得到完善,最终成为科学体系。
科学的理论必定能够指导技术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正确的。
教学中,我们只有有专业理论去界定每一个技能,去分解每一个动作,去指导每一次训练,才能做到理解的准确化,掌握标准化,训练的统一化,结果的效率化,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上去科学地指导实践,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这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训练发展为主动地进行训练;由自然的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为其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发展自己提供良好的方法。
文化科学知识是技能是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基础。
经过长时间不断完善的技术本身就符合科学规律,就蕴涵着科学的内涵,只有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用其指导专业教学,才能避免专业技术教与学的盲目性,才能使技能训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要把科学文化知识融于专业技术教学中,技能的训练不再是对动作机械的的模仿和简单的重复,而是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学习专业技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将会用更新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技术训练,其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提升,为他们成为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要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和中轻实践重理论的两种倾向。
二者不可偏废。
重理论轻实践会造成专业技能的萎缩。
最终是华而不实,更不可能适应劳动实践的需要。
二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会造成出现熟练工,他们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缺乏可塑性和发展潜力。
这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的。
要将基础知识贯穿于技能训练当中,不能将二者孤立起来。
在强调基础知识训练的指导意义时,重
点是应用,只有应用在实践中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适用的,要体现出适用为度。
因此,只有把二者融为一体,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课堂活动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技术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根本,才能培养现代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